十个城中村蝶变讲述龙岗新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琦 通讯员 龙轩
2024-05-23 08:3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龙岗有城中村499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占全区建成面积近五成。

周末下午,推开位于龙岗区坂田街道禾坪岗村内寸坞书店的门,慵懒的爵士乐扑面而来,几个年轻人悠闲地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间,他们偶尔抬头看向不远处,目之所及既有清代排屋和碉楼的古老断墙,也有城中村典型的多层楼宇,还有天安云谷园区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建筑呈现出如年轮一般的独特圈层。

“一眼两百年,是多么奇妙的穿越感。”禾坪老屋运营单位负责人余淼云告诉记者,龙岗区正在开展“活力城村”专项行动试点,他们作为项目运营单位在老屋村活化利用试验性探索中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令人兴奋。“禾坪岗老屋村改造前曾住过12代人,如今,正从坍塌的城市废墟逐渐蜕变为格调高雅的休闲好去处。”

与禾坪岗一样,目前龙岗有10个正在进行改造的城中村,它们的新生为城市注入了更多活力。

一村一策展开10个城村改造试点

数据显示,龙岗有城中村499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占地面积约88平方公里,占全区建成面积近五成;涉及建筑物超过10万栋,面积约1.1亿平方米,城中村居住人口占全区总居住人口近六成。“数量大、范围广、人口多”成为龙岗城中村的主要基底。

“如今,综合整治与改造活化正改变着这些拥有深厚岭南历史和古朴民俗文化的城中村,探索对超大型城市的发展方式和城区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龙岗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按照“跟着产业园区走、跟着大型机构走、跟着轨道交通走、跟着盘活资源走”的策略,龙岗区近年来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通过空间“变通盘活”、资金“撬动参与”、文化“挖潜创新”、居住“改造提升”、管理“共治共建”等方式,消除隐患、提升品质,实现城中村的“宜居、宜业、宜游”。

2021年以来,龙岗以“城村共生、永续发展”为引领展开“活力城村”专项行动。根据一村一策的总体思路,选取10个试点村分别按照产业配套型、特色文旅型、生态宜居型等不同策略展开改造。

改造提升为城村居民创造宜居空间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改造后呈现不同风格的城中村。

在凉帽新村,村口的门楼以现代建筑语言重新演绎了传统的竹条编织工艺;村内的房屋外墙的彩绘也体现了凉帽竹编元素。村子边缘山脚下的篮球场被改造成了凉帽乐园,篮球场被抬高到空中,下面的架空层里设置了阶梯剧场、滑梯、沙坑、跷跷板、秋千等设施。

在甘坑新村,一块原本常被临停车辆占据的篮球场变成了村里的“运动森谷”,运动场地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场、沙坑等适合各年龄段的项目;一条结合自然山体打造的连廊,方便居民们在闲时林下徜徉。村子另一边正在建设的麒麟馆,承载流传140多年的麒麟舞文化IP,将成为村里未来的文化核心。

在平湖山厦新村,依托深圳地区“首个村级党支部”的独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红色文化参观游径;体现山厦村民文化精神的元素融入了城中村公共艺术、城市家具、活动路径的设计中。

……

随着一个个“活力城村”面貌更新,越来越多的居民获得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以前村里常见老鼠,现在到处干干净净。孩子们一放学就相约到乐园玩,这里的设施和花园小区一样好。”在凉帽新村住了20多年的居民张先生说。

撬动投资推动产城融合加速片区发展

在龙岗西部,与禾坪岗村一街之隔的马蹄山村被称为居住人口平均学历最高的城中村,咫尺之遥处的华为基地,产生了大量的居住需求。在改造过程中,运营单位提出打造产城融合的产业配套型城中村,提前谋划人才公寓、文创中心等功能布局,吸引了人才安居集团进驻,实际收储村民自建房34栋开展保障性住房规模化租赁。

位于龙岗东部的宝龙街道,利用“活力城村”改造项目,为业态升级注入动力。运营企业统租下妈祖北区面积约 6000平方米的厂房,以市场的力量逐步更新城中村原有的落后业态。财政为城中村改造试点投入的资金,正在引导、撬动更多社会投资。

龙岗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历时3年的“活力城村”改造项目,已初步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同时也凸显了盘活土地资源、拓展公共休憩空间、节省财政投资、撬动社会投资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消除安全隐患、活化消极空间、强化社会治理的社会效益。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琦 通讯员 龙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