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第一次”见证每一次创新蝶变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焦子宇
2024-05-22 08:4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将于5月23日开启第二十届的大幕。


2004年首届文博会开幕。(资料图片)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将于5月23日开启第二十届的大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2004年,文博会创办仅仅一年,就经历了3次“升格”,由深圳市到广东省、再到国家主办,文博会第一次入选“中国文化十件大事”,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展会。文博会将“敢为人先”的深圳精神融入血脉,不断刷新历史,书写奇迹,迈向更高峰。回望那些精彩的瞬间如同定格的镜头,见证着它从零到一,茁壮发展的高光时刻。当文博会二十个“第一次”在我们眼前一一闪过时,“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蝶变跃然纸上,清晰可见。让我们一起见证每一次的惊艳与感动。

第1届 文博会

2004年,首届文博会在原深圳高交会馆举办,70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合同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总计达356.9亿元。首届文博会“一炮而红”,5天的时间里参与人数近50万,近700家企业参展,推介项目700个,首次入选了2004年“全国十大文化事件”。

第1次海外推介

2005年,专业化的办展机构——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成立,开启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文博会。9月14日,文博会首次海外推介会在德国纽伦堡举行。

第1个 获得UFI认证的综合性展会

2006年,澳门特别行政区首次组团参展;同年,文博会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之一,并成为中国首个获得UFI(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2月22日,首次举办海外展——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马来西亚展销会。

文博会吉祥物小水滴“文鹏”

第1次 启用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

2007年,第三届文博会参展人数破百万,形成了“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针。本届展会正式启用统一的文博会形象识别系统——文博会会徽和吉祥物小水滴“文鹏”,打造文博会品牌形象。

第1次 设立国际文化馆

2008年,“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举办,首次设立国际文化馆,香港以政府组团的形式首次参加文博会,在1号馆设立“香港展区”,举办“香港主题日”活动,展览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

第1次 设立文化产业项目资本互动交流区

2009年,首设“中国文化产业项目资本互动交流区”,中国台湾地区首次正式组团参展。

2010年第六届文博会汇聚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参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第1次 实现全国所有省市区参展

2010年,中宣部牵头成立“文博会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主办单位指导承办、深圳市直部门协调承办、文博会公司等承办单位具体承办的“三级联动”办展机制,确立了“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市场运作、打造平台、以展兴业”的运作模式和有效机制,以及“1+N”的办展模式。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首次实现政府组团“满堂红”,总成交额达1088.5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第1次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2011年,首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与发起“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博会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本届文博会上,首次出现展位供不应求的现象。中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一批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字号”企业、品牌产品项目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产业亮点。

第1次 在澳门举办精品展

2012年,文博会首次在澳门举办“中国(深圳)文博会澳门精品展”。该展以“文化+创意”“文化+科技”为主题,由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办公室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海外展区比例第1次实现突破

2013年,第九届文博会海外展区比例首次突破10%,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采购商参展,境外客商数量创历史新高。国内外参展商数量首次突破2000家。

第1次 设立专业观众日和公众开放日

2014年,文博会首设专业观众日和公众开放日。突出交易实效,交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此外,本届文博会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制定了展会服务的标准化管理规范,建立专门的客户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从招展到参会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全面导入文博会CIS形象识别系统设计,2011年10月,文博会公司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第十一届文博会主展馆丝绸之路馆。 (资料图片)

第1次 设立“一带一路·国际馆”

2015年,首设“一带一路·国际馆”,俄罗斯、印度等15个国家和国内西安、乌鲁木齐等15个城市在其中展示传统工艺美术和创意设计等内容。此外,“创客空间”展区首次出现在文博会上。

第1次 被列入文化创新发展方案

2016年,文博会第一次被列入《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成为“十三五”时期深圳文化创新的重点项目。

第1次 推出版权通平台

2017年,文博会首推“文博会版权通”平台,为全馆客商提供专业化的版权保护服务,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博会文化产品授权、保护、交易平台,使参展文博会的展品版权随时随处可查询、可交易、受保护。本届文博会上,海外采购商首次突破20000人。

中宣部第1次 成为文博会主办单位

从首届文博会开始,中宣部就作为文博会筹备工作领导机构,规划布局、科学指导展会的各项承办工作。2018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正式作为文博会主办单位,列在各主办单位的首位,这在全国文化类展会中是绝无仅有的,充分说明文博会在全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文博会历届的办展成效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和重视,并进行了新的能量注入。

第二十届文博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紧锣密鼓布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伟文 摄

第1次 设立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

2019年,首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组织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21个地市及全省龙头文化企业和机构参展,共同合作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文湾区。此外,本届文博会首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馆”,重点引进国内重点旅游省份的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群参展,并举行多项配套活动切实助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第1次 以“云上文博会”形式在线上举办

2020年,文博会首次以“云上文博会”形式在线上举办,这是文博会的创举,文博会网上系统平台融合了5G、视频直播、大数据、AI等新技术,设12个线上展馆。展览平台为文博会官方网站、微信小程序“文博会+”。这届展会充分发挥科技和创意优势,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积极创新求变,化被动为主动,办出一届精彩、成功、有创意的“云上文博会”。

第1次 线上线下同步举办

2021年,线下主会场迁至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首次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构建线上线下现代化服务体系、运营体系、管理体系,展会规模、办展模式、品牌质量全面升级,首次举办了文化产业招商大会。同年,文博会被写入《“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版权局第1次 成为文博会主办单位

2022年,文博会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同年,国家版权局首次列入文博会主办单位,文博会国家级地位进一步深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本届展会共展出超10万件文化产品,推出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主会场、分会场、各相关活动点总参与人次超200万。

第1次 实现“双星并耀”

2023年,文博会与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首次双星并耀。文博会上,人潮涌动,共有3596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4000余个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交易,总成交额1724亿元,“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地位得到巩固提升;高峰论坛思想激荡,主论坛和八个分论坛名家云集,聚最强大脑、发文化强音,在交流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分享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超11亿受众通过互联网享受思想盛宴。此外,云上文博会平台入驻展商总量首次突破6000家,首推数字文创产品,文博会数字化工作被评为2023年度“文化数字化十件大事”之一。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