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交织,展现“听觉审美”魅力!“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开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05-16 19:4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8月4日。

由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展于5月16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这是两家艺术机构继2020年“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2023年“艺无涯——周思聪、卢沉艺术回顾展”之后的又一次重磅合作。

此次展览将展出北京画院珍藏的于非闇精品画作约六十件,以画史、博物(科学)的两条线索,划分为:“山水之间”、“草木世界”、“宣和旧样”、“浓华新妆”四个视角来阐释于氏的艺术创作,使观众可以在繁华、富丽之中感受到于非闇对于时代精神的赞美、对于传统艺术的热诚,也徜徉于文学与博物的魅力中。

临赵佶白山茶 1953年 59cm×32cm 轴 绢本

“无声诗史”在画史中是一个独特的修辞,这种因绘画而激发的“听觉审美”被历来的艺术家所推崇。对专事花鸟画创作的艺术家而言,其笔下的草木、鱼虫、翎兽皆栩栩如生,眼见则耳闻,观者得到的通感便是对此类画家高超艺术水平的赞誉。

花鸟画自唐代独立成科,便逐渐由工笔向写意发展。北宋宣和年间,富贵与野逸分席而坐,各极其胜。在宋徽宗看来,花鸟画艺术家与诗人无异,他们能辨识自然世界里纷繁的草木,能记录下每个生命体枯荣的斑斓,还能赋予自然美好的寓意。宋徽宗笔下的花鸟以富丽和典雅著称,也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模范。

御鹰图 1954年 164cm×80cm 镜片

于非闇先生生于1889年的北京,他博闻强记,家富藏,留下的文字恰是关于北京风俗、文化及交游最为生动的图景。或许是这份独特的生活经验促成了于非闇的艺术选择,也是少数能较为完整地继承宋徽宗遗产的花鸟艺术家。他从古典获得风格和技法、材料的训练,从民俗、工艺中汲取营养,拓宽花鸟表现的题材,在二十世纪与南方的陈之佛共同成就了“工笔花鸟”一南一北的两座高峰,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共鸣,两人的风格恰也在“富贵”和“野逸”之间。

大丽花 1953年 98cm×54cm 镜片 绢本

在开幕式上,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首先致欢迎辞。他表示,自2018年以来,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持续合作,将中华优秀的艺术家及其艺术带到大湾区市民身边,共同建造城市文化会客厅。于非闇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的翘楚,与陈之佛并称“南陈北于”。通过,我们希望为观众带来艺术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登华山炼丹台 1955年 112cm×60cm 镜片 纸本

北京画院美术馆原馆长郑智威在致辞中谈到,北京画院藏于非闇先生的这批作品亮相何香凝美术馆,体现了北京画院长期以来与何香凝美术馆对于挖掘中国美术传统价值的观念共识、在艺术展览与学术层面的相互助力,以及借助馆际之间多次深度合作,而形成的工作默契与高度信任。此次展览基于于非闇先生艺术创作理路与阶段形成的四个主题板块,全面呈现了于非闇在中国画领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探索脉络,更饱含着他“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以及接续宋元画派兴废继绝的艺术理想。

开幕仪式结束之后,专家学者就于非闇的艺术人生以及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座谈。展览期间,何香凝美术馆会择时举办学术讲座及其他公共艺术活动。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8月4日。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