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的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加强深港教育协作 助力人才高地建设”主题积极建言。
加大力度引进国际人才
“如何推中国式进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新质生产力从哪里来?人才非常重要,人才是核心的生产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校长讲座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作“大湾区人才经济学”发言时表示,哪一个国家建设了人才高地,它的现代化就推进得非常顺利。如美国是世界级的人才平台,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外国人口占了40%,硅谷外国人口60%,硅谷2/3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是一代、二代移民。
在郑永年看来,人才需要走出去,如果不走出去,我们就会跟世界的科技、高等教育脱节。但也要请进来。目前,在请进来这块,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国际人才,如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人才。同时,深港可加强合作,联合培养国际人才。郑永年也提出,要把资源更多地向年轻人才倾斜。
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郑永年表示,一定要实现政府、企业、大学一体化,大学教育不能和社会发展脱节。此外,在ChatGPT不断迭代发展的时代,一定要考虑教育改革怎么改,并多向国际取经。
郑永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里,深港联手可以建设成为中国的人才高地。“香港有非常好的基础研究高校,有发达的金融服务行业,深圳有很好的科研成果转化基础。如果两地融合发展,我们什么都有,但如果是大家各干各的,谁也不能出彩。”
深港高校共建研究生院实验室
“深圳和香港在教育上的协同,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提升两地的品牌和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形成国际级的人才高地。”长期从事深港合作研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洪为民说。
他建议,在深圳建立香港高校的研究生院,可以把美国等国际上高水平的老师吸引到大湾区来。同时,深港高校可建立联合实验室,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合作申请国家、广东省和香港特区的研究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鼓励两地高校合作推出双学位课程。此外,还可鼓励深港高校一同在全球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联合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吸引更多国际上的优秀学生到香港、深圳来。
深圳有华为、腾讯等大型的知名国际企业,也有不少科创基金,而香港的就业岗位不足,因此,洪为民建议动员深圳企业与香港高校长期合作,提供定向实习岗位,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让香港的学生了解内地的市场文化和工作方式,吸引他们在毕业后来深圳。
以公务员交流培训增进共识推动深港重大工程落地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陈家喜关注的是深港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协作,认为这是深港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陈家喜认为,深港公务员教育培训协作由来已久,近年来得到持续加强。但目前实践中仍存在“两头热中间冷”,“进出”不均衡等问题。
因此,他建议要高位推动,建立两地公务员教育培训直接对接机制。在具体路径上,他建议要聚焦主题,推动落地,以公务员交流培训来推动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的落地。“加强深港合作是湾区融合的重要动力,中央重要布局,项目、政策的落地,非常需要两地具体执行部门和公务员之间形成共识。接下来,围绕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前海和河套等重大平台、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等重大部署,加强两地公务员混班培训、联程培训和挂职锻炼,是当务之急。”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