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地方,在那里时间会停驻、会“倒流”,在机械生产大行其道的时代,还有人仍在坚持着传统手工技艺。在浙江省丽水市,一条条老街,“古”风犹存,能听得见历史的回声。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报道调研行走进丽水,那些历经风雨,从明清时期走到今天的老街,带着时光的记忆,映照出丽水的昨日今朝和这一座城的人文气韵。
百年老店,留住古街的“原生态”
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叮叮当当的锻打声从街道的一边绵延至另一边,充斥着乡音的老式发廊几米就能遇到一个……这是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城,有“活着的清明上河图”之称的松阳明清古街如今的景象。
从繁华的街道踏入老街,褪色的木门、光滑的青石板路、斑驳的青瓦白墙……满目皆是古老与陈旧。
道路两旁大多是明清遗存的两层木质结构建筑,仍保留着100多年前设立于此的烟酒税局、邮电局、县银行等旧址。打铁铺、烤茶店、裁缝店、理发店、古秤店……一条古街,包罗百业。一位当地人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虽然我们不住在这里,但还是会来这儿买杂物、理理发,这里东西又便宜还好。”
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在老街过着平静的生活,一些近乎失传的古老手工艺,仍旧在这里存活着、延续着。古街里的一家亮亮打铁店,至今还保留着过去传下来的打铁模式;黄维炳、吴金美夫妇的松阳县唯一一家棕板店,62岁的黄师傅13岁就学习棕板手艺,15岁便以此谋生……
沿袭传统农耕的商业业态,丽水的龙泉市也有这样一条老街——龙泉西街。作为龙泉城区目前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西街自唐建县时已存在,全长1417米。据记载,古时铺面八百间,经营主业为剑铺、瓷号、客栈、酒楼、绸庄、中药店、南货店等。时过境迁,但在西街仍可看到许多百年老铺,打制铜器、金银首饰和制蓑衣、弹棉花等手工艺,也都在这里得到了良好的活态传承,留存在古街居民的生活中。位于西街87号的毛丽兴非遗老棕铺,从最初制作棕绷床起步,后来产品不断增多,已经营了近30年;古窑里青瓷坊的主理人金朝军,其太爷爷在窑厂打工,到了爷爷手里就有了自己的窑厂,从他父亲开始有了真正的金品窑,而他子承父业,虽然现在煤气窑盛行,但他依然坚持用古法技艺烧龙窑……
如今的西街,现存店铺70余家,大部分皆为传统老店。“择一事,爱一生”,丽水这些老街里的“守”艺人,任尘世喧哗,依然坚持着匠心,传承着传统手艺,传承着中国传统的非遗文化,也让老街留住了“原生态”风情。
新旧融合,开创古街的“新生态”
如旧的古建、古街,如旧的居民生活样态,绘出了一条条老街的“旧时光”,绘出了一幅幅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但在农耕文明没落、城市文明兴起的时代,如何将老街的传统手艺、文化生态保留下来并让其“活”下去?在努力留住这些远去的“百工”和老街居民生活样态的同时,丽水写下自己的答案:“守旧”与“创新”。
松阳的明清古街,有一家“水韵畲乡共富工坊”。工坊内设立了“松阳银猴”集成馆,现场展示、现场制作,让“松阳银猴”这项非遗业态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工坊还融入畲乡文化,让其不仅是一个加工作坊,更是一所独具韵味的文化驿站,四个不同风格的茶室还可以让人们在这里品茶、论茶,以茶会友。古街里从王氏宗祠改造而来的“元朴”,在修缮时整体恢复了建筑原本的风貌,围绕文创空间的理念,现在已是一家集雕刻、书画等艺术作品展览和茶道、花艺、琴棋、论坛等活动举办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百年祖传铁店”“西街杂货铺”“龙泉西街第一弹棉店”……在古香古色的龙泉西街,一众古朴的老店中间,一家名为“龙泉娜妮”的创客空间格外引人注目。店主告诉记者:“娜妮,用龙泉话来说,就是女孩儿的意思,我们‘龙泉娜妮’就是一个展示女性创业产品的平台。”这个由龙泉市妇联牵头成立的女性众创空间,集展示、研学、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帮助和引领更多女性创业,已在当地小有名气。早在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便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的陶瓷类“人类非遗”。而“龙泉娜妮”创客空间也是一家青瓷手工坊,以制作青瓷手工茶器与青瓷釉滴饰品为主。创客空间里,将青瓷作为主要元素搭配纯银、K金、黄金等原创设计制作的耳环、手链、项链、戒指、挂件……时尚、精致且具有古典和现代融合之美,而这些都出自龙泉女性之手。
古街流淌着“旧时光”,也有新风尚。在松阳明清古街,非遗馆“每周剧场”会定期上演松阳高腔、木偶戏、婺剧等综合性演出,诉土陶艺体验馆的拓展空间经常举办集体手作和亲子活动;在西街的三江口区块,书店、酒吧、咖啡吧、画室等文创店铺也在此落地生根。
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新业态的繁荣成为老街古韵外的又一道风景。
丽水的故事,波澜壮阔。“修旧如旧”留住了历史风貌,留住了烟火气息,而“老字号”的活态传承与新旧业态的交汇,让老街的肌理折射出时代新潮。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的古街,一路“锦绣”,市井烟火与城市文脉的共同赓续,正在续写丽水的未来。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诚邀您来写诗!用诗歌和AI,#把深圳写进诗#,打开45年的深圳记忆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你在深圳的第___年。或许在莲花山的朝阳下,你留下和深圳的第一张合影;在深圳湾的潮涌中,你看着高楼大厦如璀璨星辰。在夜幕中点亮那些奋斗的故事、深情的岁月,如今有人把它们编织成诗画传扬。 今天,距离深圳经济特区45岁生日,正好还有45天。读特客户端联合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推出“诗颂深圳,AI绘鹏城”特别策划活动,以“诗、诵、画”三位一体形式,呈现一场致敬特区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跨领域文化盛宴。 与此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深爱这座城的您,在鹏友圈带话题#把深圳写进诗#,用诗意的祝福,给深圳写一封“云端诗笺”。 【本期话题】#把深圳写进诗#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上传文字、图片或30秒以内视频,分享你对深圳诗意的祝福。 每一行诗句都是最深情的告白;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份炽热的心意;每一段声音都汇聚成礼赞特区的磅礴力量;每一句奋斗者的祝福既献给深圳,也献给未来……让我们携手,以诗歌之名,共赴下一个璀璨征程!
“圳”好玩!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 暑期精彩不断!深圳各大公园推出4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涵盖群艺展演、自然教育、体育健身、户外音乐、艺术展览及创意市集六大板块。同时,读特小记者策划了5场趣味活动,通过互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个暑假,你准备带娃去哪里探索呢?快来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一起发现更多好玩去处吧!
00:08
这个暑假,深圳公园40余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00:05
深圳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上半年新增无人机物流航线50多条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