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深圳科技创新密码(1)| 大手笔的城市规划

段亚兵
2024-05-06 15:47
收录于专题:深圳科技创新密码
摘要

深圳作家段亚兵的著作《深圳科技创新密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深圳科技40年的发展历史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梳理,探索了深圳城市飞跃发展的原因。

编者按

深圳作家段亚兵的著作《深圳科技创新密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深圳科技40年的发展历史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梳理,探索了深圳城市飞跃发展的原因。

作者用真情的笔墨,理性的思维娓娓道来,试图给读者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一座40年的城市表现为什么如此精彩?这座城市的发展动力为什么汹涌澎湃、源源不断?这座城市里的企业家为什么这么优秀?一夜城为什么在全国城市竞赛中脱颖而出?


按照作者的看法,深圳科技产业发展走的是从点——高交会,到片——产业园,再到线、网络——产业链的路子,深圳由此日新月异,蝶变成为“中国的硅谷”“创业的热土”。


读书月期间,该书的读书分享会在深圳中心书城举办。王京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评价说,《深圳科技创新密码》一书既是对城市科技创新之路的记录与纪念,也体现出段亚兵作为一名基建工程兵的风采。书籍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写出深圳人的奋斗史,字里行间流露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为该书作序。他在序言中评价说,向中国、向世界讲好深圳故事,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艰苦工作,作者段亚兵厚积薄发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


从今天开始,读特客户端选择该书部分内容进行连载,敬请垂注。


1. 大手笔的城市规划

这本书研究的题目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努力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此话题要从深圳制订发展规划说起。查阅有关资料,笔者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深圳的各届领导不仅重视规划的制订,而且制订规划时站得高、看得远、有抱负、有责任,希望深圳经济特区能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创大业、办大事、争一流,为党和人民作出大贡献。深圳制定规划蓝图的过程,像举行一场接力赛,接力棒在一代一代的领导手中传递,传得快、传得好。深圳最后形成的规划具有起点高、规模大、主导产业明确、重视科技发展等特点。深圳的规划,决定了城市后来的发展一直走在正确、通畅的道路上。

深圳的规划内容十分丰富。这里只从规划与发展科技产业的关系上做一些点评。规划起码在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深圳的发展方向。

一是深圳经济特区面积最大,让深圳大有用武之地。1980年中央批准经济特区时,首次批准成立4个经济特区,但面积大小不一。其中深圳经济特区的面积最大,为327.5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其他三个特区面积要小得多。珠海经济特区1980年开始时的面积为6.81平方公里(2009年时扩大到了227.46平方公里);汕头经济特区开始只有1.6平方公里(1984年扩大为52.6平方公里,1991年又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的234平方公里);厦门经济特区开始的面积为2.5平方公里(1984年扩大为131平方公里)。

图为1982年10月深圳市城市规划局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报总体规划示意图》

深圳经济特区面积大,不光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关键在于由于面积大,引起了质量的变化。由于面积大,深圳就有了聚集人财物的足够空间,就为众多创业者施展拳脚提供了舞台。曾任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人大常务副主任的方苞就庆幸深圳选择了面积大的方案。他说,如果经济特区范围太小,势必会拒绝国内企业进入经济特区。具有相当的面积,才敢于吸纳国内企业进入经济特区,也才能大大增强经济特区吸引外资的能力。

这种情况有点像核子裂变到了临界点时发生的情况。如果单位体积里的原子数量不够多,产生不了链式反应,也就没有核爆炸。深圳由于面积、容量、规模够大,才有了产生各种产业滚雪球式积累、核爆炸式发展的条件。

二是深圳的规划中一直强调大力发展工业,而在工业发展中又提出以电子技术为先导。从后来的实践经验看,这样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这就好像给深圳产业发展的火车头铺就了一条铁轨。火车奔驰在轨道上,虽然速度会时快时慢,但不会跑偏、失去方向,也不会翻车、出现重大的事故。因此深圳这列飞驰的列车,始终方向明确、越跑越快、后劲十足。

编辑 郑艳艳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段亚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