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协作 山海情深 | 南山“组团式”帮扶为广西资源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特约记者 孔婷婷/文
01-30 09:21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在粤桂协作机制下,深圳南山与广西资源两地紧密相连,架起医疗帮扶的“桥梁”。

南山区支援医师跨越山海,将优质医疗带到大山深处,经过“精心培育、播种浇灌”,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正在八桂大地悄然“发芽”,为粤桂协作下的广西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对口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南山区卫生健康局有序推进对广西桂林资源县的医疗帮扶工作:自2021年9月以来,先后派出34名医疗专家驻点资源县,共涉及22个专业学科。

通过多次义诊、家访、体检等形式深入基层,让群众生命健康有了“医靠”,不出县城即能找到专家,降低困难群众“因病返贫”风险,为资源县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山驻地支医通过“传”“帮”“带”“教”四大抓手,“点对点”“手把手”地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医疗本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谱写新时代粤桂协作医疗帮扶新篇章。

在帮扶期间,充分发挥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医疗教学工作;深入基层送医送教,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人民群众疾病防治技能;因地制宜开展新项目、新技术,延续开展项目,促进科室业务发展,绘就出了一幅充满殷殷帮扶情的对口支援画卷。

邓名贵:因地制宜开展帮扶,助推当地医疗见实效

“首先要拟定计划,有计划才能实现目标”“帮扶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教学诊疗要形成规范”......挂职资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本次医疗协作队队长邓名贵医生,在接到“任命”后,便风风火火地投入到工作中,根据资源县医疗情况,“量体裁衣”制定帮扶计划。

电话沟通、查阅资料、走访下乡、实地调研......本着“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原则,邓名贵前往资源前,就与曾在此支援的医师打电话深入沟通,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基本情况。

上任后的两个月内,他积极联络资源县各医院、卫生院,通过走访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及全县7个乡镇全部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室。他掌握了资源县医疗的基础情况,了解了各层级医疗机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对医疗帮扶的期望。因地制宜制订了2023年度支医帮扶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逐步推进工作。

2023年1月6日,是邓名贵医生来到资源县的第一天。就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的他,是一名感染内科医师,在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方面经验丰富。1月份,正值疫情全面放开之际,面临着新冠肺炎从防控转为救治的攻坚期,而医疗资源相对落后的资源县缺乏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医疗人才。

“当时我看到医院发了通知,号召有新冠救治经验的医生前往资源县进行对口帮扶。”邓名贵告诉记者,他主动请缨来到资源县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正好有这方面的经验,想着能帮上忙当然得去。”就这样,邓名贵坐上了前往资源县的火车,怀揣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翻越崇山峻岭,把深圳的先进医疗经验引进八桂大地。

“新冠疫情全面放开后,资源县感染的高龄患者有很多,80、90岁的都有,而且还伴有基础性疾病。”邓名贵医生至今都还印象深刻,“当时有五六个来院的重症病人,血氧很低,精神状态极差,家属很担心。”邓名贵医生顶住外界压力,利用专业经验,尽心尽力为患者诊疗,最终,把处在危险边缘的新冠危重症患者成功救了回来。

“谢谢您,邓医生,真的非常感谢”重症病人的家属不停地跟邓名贵道谢,本该转往桂林上级医院才能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如今在县人民医院就得到了精准施救,这让当地百姓对这位深圳来的医生更加钦佩。连日来,邓名贵医生积极深入临床各个科室查看新冠肺炎患者,并指导当地医生进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与防控,组织全院进行新冠肺炎诊治指南、危重救治培训,切实提高了县医院新冠肺炎救治水平。

作为医疗协作队队长,他的目标是尽心尽力把帮扶工作做好,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把当地的医生培养起来,从而改善资源县的医疗环境。”本着“传道解惑”的初心,他积极开展临床教学和知识宣教工作。

截至目前,邓名贵医生共开展教学查房24次,小讲课23次,疑难病例讨论14次,全院培训5次,共培训1000余人次。义诊9次,4次进入学校社区宣教医学知识、传染病防控知识,6次进行慢乙肝防治知识、传染病防控知识宣教。受益群众2000余人。

为资源县申请医疗硬件帮扶、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指导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合理使用.......大大小小的事情落在邓名贵身上,他记不清有多久没跟家人见面,脑子里只有如何把各项工作落实,如何有序推进帮扶计划。

“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如果没带纸巾可以用肘部捂住。”“口罩一定要正确佩戴,鼻夹侧朝上,深色面朝外”“日常要注意手卫生”.......在一次活动中,他为现场群众宣讲了一节《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何防控》的公益讲座,他绘声绘色深入浅出地给群众科普了一系列传染病防治手段。

“没想到戴口罩还有这么多规矩哩。”现场村民表示,之前从来没注意到医生所说的细节,今后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规范佩戴口罩。由于知识宣讲的成果较好,他计划下一步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巡回讲座,进社区、进学校,为老百姓提供家门口的健康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疾病预防的能力。

在感染科工作几十年的邓名贵,经验丰富。帮扶期间,积极开展临床业务,开设南山专家门诊并坐诊,做好门诊疾病诊治的同时,兼顾住院患者的诊治指导工作,积极参与到感染患者的诊治指导及疑难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中,对于超执业范围的疑难危重病例,积极整理病例并联系南山医院专家协助诊治,多措并举提高当地医生的临床诊治能力。

罗颖:根植为民情怀 造福一方百姓

带领医生朗读中医经典、走村串户为群众送医送药、用精湛医术守护患者健康......他是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的中医全科医生罗颖,也是资源人民心中“定海神针”般的“医靠”。

原计划3个月的帮扶期,却被当地老百姓一再挽留,一期延一期。外派一年多来,至今仍然奔忙在资源镇卫生院的病房和门诊,奔走在资源镇的山山水水之间。

2022年4月,罗颖医生响应粤桂协作医疗帮扶计划,来到广西资源县资源镇卫生院开展帮扶,当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中医。每天都有许多慕名前来求诊的患者,他们大多来自偏远乡镇,有的甚至从龙胜等外县赶来。帮扶工作的1年半时间里,他的门诊接诊量达10000多人次,住院查房患者达4000多人次。

2022年6月,罗颖医生接诊了一位患有面瘫疾病的周大姐,七天内,辗转多家医院治疗都没有效果,“患者右侧额头皱纹消退,右侧眼睛闭合不全、露出白晴,右侧鼻唇沟变浅,右嘴角㖞斜、鼓腮漏气,进食夹腮,右面部麻痹。”罗颖医生仔细观察周大姐的面部状态,并询问病史,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确定了治疗方案:针灸为主,配合远红外线照射、拔罐,口服中药汤剂。

经过十天治疗,周大姐的面部感觉恢复正常,额头皱纹重现,右眼闭合完全、自如,口角不再㖞斜,鼓腮不漏气,进食不夹腮。“罗医生,您真是神医啊!”周大姐的家属忍不住对罗颖竖起大拇指。自此,罗颖医生“一战成名”,“妙手回春”的好医术传遍了十里八乡。

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得罗颖医生在资源镇卫生院经常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远在瓜里乡、两水苗族乡及河口瑶族乡的群众前来找罗医生诊疗。

“当地的百姓很淳朴,认准了一个人就只找他”。罗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回深圳待了一星期处理公事,有一位患有痛风的大叔,每天都来卫生院找他,罗医生不忍患者耽误病情,一再劝告他,“找别的医生看也可以,先治病要紧。”但是患者坚信罗医生才能治好他的病,足足等了他七天。

自此以后,罗颖担心因有时外出,不能接诊远方前来复诊的群众,让他们白跑一趟。要么让群众加微信,要么告诉电话号码,还叮嘱他们出门前要先联系一下。“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罗医生的所作所为化作春风细雨,润泽着资源百姓的心田。

“一天一次,一次一粒。”“你吃药一个星期之后,还要到村里莫医生那里再量下血压。”......一大早就来到村里送药的罗颖医生已经开始为签约群众测量血压,更新完善健康档案,给予用药指导服务。为进一步做好粤桂协作医疗帮扶工作,罗颖医生多次与资源镇卫生院家庭医师签约团队一起,下到乡村基层一线,给当地群众提供到家门口的医疗帮扶,现场解决偏远山区百姓就医难和买药难问题,2022年共入户187家。

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他不辞辛劳,只为给村民解决实际困恼。在巡诊过程中,罗颖医生发现有群众关节疼痛,当场就给予针灸治疗,缓解群众病痛。

针对住在山区里的群众易患关节炎的现象,罗医生就地取材,给百姓介绍了物美价廉的药方,“取辣椒根茎、生姜和艾叶三者一起煮水后取汤液泡脚,每周两次。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出效果了。”罗颖医生指导当地百姓学会就地取材的养生保健方法,还到当地村卫生室调研了解情况,指导当地乡村医生规范操作,中西医结合开展诊疗工作,深受当地百姓和乡村医生的爱戴。

每日清晨,在资源镇卫生院一角,都会传来朗朗读书声。在罗颖医生的带领下,卫生院内就连四五十岁的医务人员,都戴上老花眼镜,手捧一本《中医基础理论》,逐字逐句地大声朗诵。“当地医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罗颖说,“后来我就想到这个办法,带大家一起温习、朗读经典中医理论”。

号召力和行动力极强的罗颖,在几个月时间内,带领大伙温习了一遍《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经典中医教材。遇到不懂的地方,他都耐心给大家讲解。

除了学习基础中医理论,他还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中医诊疗方法。带教乡医易海花、苏秀莉、王颖芝开展了刮痧治疗颈椎病、挑四逢穴治疗小儿疳积、三伏天灸敷贴、火龙法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针刺牵正穴等治疗面瘫等方法。针刺合谷、内关、中脘、天枢及足三里治疗呃逆、针刺配合中药四妙汤治疗热痹型痛风病等新适宜技术,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功底的中医卫生技术人员。

广施博爱、术业专攻的罗颖医生,原计划是在资源县待三个月,经过延期又延期,已在资源扎根了快两年的时间。“肯定想家里人,但好在家人支持我,而且资源这边也确实需要我。”罗颖医生告诉记者,由于资源县中医院近期还在筹备中,急需中医药方面的医疗人才,他又申请了延期。“打算把这件事先忙完。”

吴星光:守初心、护新生 为母儿健康保驾护航

“真的谢谢你,让我平安生下孩子”“吴医生,你会在资源县待多久呀?”“有你在,我就不用跑桂林了”......前往广西资源县进行粤桂协作——医疗帮扶的产科副主任医师吴星光,在资源县人民医院医院妇产科,总能听到这些暖心话语。“看到她们这么信任我,我感到非常欣慰。”

三个月前,“初来乍到”资源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吴星光医生怎么也不会想到,短短几个月时间,她会收获一群忠实的妇女“粉丝”。“当地的居民都很淳朴,很多患者都要求加我的微信,有什么情况随时都会跟我联系。”

从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产科的吴星光,是一位有着30年临床工作经验的产科副主任医师,同时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谈及是何原因,让她决定前往广西资源县,参加粤桂协作医疗帮扶时,她铿锵有力地答道:“是一种情怀,因为我是一名党员。一直以来都想把自己的所学用在人民需要的地方。”

在吴星光医生看来,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资源县,正是需要医疗人才的地方。“之前因为疫情没能去支援,现在全面放开后,南山区卫生健康局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宝贵机会,让我得以实现心愿。”

“一开始知道我要去资源县医疗结对帮扶时,家人是很担忧的。”吴星光告诉记者,由于路途遥远,再加上资源县属于广西的高寒地区,丈夫和儿子担心她年纪大了,受不了当地的气候。年轻时,她和丈夫就曾分居了七八年,没想到现在年纪大了,又要暂时分隔两地。“等到了出发之时,我的丈夫还是非常支持我,因为他也是一名党员,他能明白我想要追求的东西。”

当吴星光医生真正加入资源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她才发现,这里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医疗流程并不规范、当地人对产检不够重视、高危妊娠医疗管理水平较低.....她迫切想要改变现状,把深圳的医疗成果分享给资源县,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诊疗水平。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资源县人民医院妇产科逐渐规范了三级查房制度,查房流程,病历书写规范,疑难病例讨论等。并定期开展与分娩相关的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规范疾病处理流程。同时利用孕妇学校、孕产保健宣传资料指导孕妇做好孕期管理,使每个孕产妇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让她们充分了解到孕期按时产检对于健康分娩的重要性。

“不好意思,像您这种情况属于高危产妇,我们县医院不敢接,还是尽快去桂林吧。”妇产科主任面对高危妊娠产妇想要在此分娩的请求,建议她前往上级医院问诊。由于医疗水平有限,四十多岁并曾经剖宫产三次的易女士并不符合资源县人民医院接收产妇的标准。

高危妊娠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对每一个产科医生都是严峻的考验,高龄多产的疤痕子宫,就像开盲盒一样,严重腹腔粘连、出血、胎盘植入等并发症让产科医生望而生畏。只有大医院才拥有相应的专业设施和应急处置水平。

“要不我们把她留下吧,我来技术指导并协助你们做完整场手术。”吴星光医生知道这件事后,做起了妇产科主任的思想工作。看到这位高龄高危产妇需要往返桂林市级医院诊治,不忍让她奔波两地的吴星光医生,毅然提出了这个非常“大胆”的想法。而一贯保守的妇产科主任,也被她的话打动了,决定开个先例。“你都愿意出马了,我也更有信心完成了。”

手术整整进行了50分钟,紧张气氛下,手术室内的医生护士都非常小心谨慎,吴星光以她多年的经验,遇事不慌,冷静沉着开展一系列流程操作。开腹腔、娩出胎儿、断脐、清理宫腔、缝合子宫、止血.....最终,在大家的齐心配合之下,资源县人民医院第一例第四次剖宫产手术顺利完成。在场医护人员都长舒一口气,主任对吴星光竖起大拇指,“还好有你在。”

手术圆满完成后,吴星光医生时不时都要去病房看望易女士,了解她的伤口恢复情况,并给出专业意见。“真的谢谢你,吴医生。”易女士紧紧握住吴星光的手,眼中微微泛起泪光,用那不太标准的资源普通话说着感谢,“如果不是你的坚持,我就不能留在这里生孩子了。”吴医生告诉记者,当地的居民往返桂林市级医院需要两三个小时的车程,而且山路颠簸。“就医难”“就医贵”一直都是他们的心结。

“这边县医院的工作人员相对少一点,地方也比较偏僻。就算培养出了医疗卫生人才,也留不住,最终都流入大城市去了。”吴星光医生告诉记者,她想通过这次粤桂协作医疗帮扶,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当地医生。

吴星光医生也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每月坚持通过授课及小规模讲课等形式,对妇产科医生进行培训,指导他们掌握高危妊娠的门诊管理。多年从业经验让她明白,孕期营养体重管理及心理疏导的重要性,于是提倡开展孕期营养及心理的咨询与指导,并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帮助当地医生提升诊疗水平。

近期还计划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案例分析讨论会”,通过规范的理论讲授,教学查房,组织业务学习,提高医院对于高危妊娠管理水平及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能力。

周震:送医送药到乡村,医者仁心暖民心

“我们深山里的人,平时很少有人来看望。”居住在资源镇永兴村的残疾人村民紧紧握住前来义诊的周震医生的双手,家庭医生的到来,让他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感谢周医生的付出,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山高林密,层峦叠嶂。这里是广西资源镇,如果想要去往镇里各乡村,必须要翻越重重高山,由于地处偏僻,地势陡峭。鲜少有外来人员踏足此地。在这遥远偏僻的深山里,却居住着不少贫困村户和残疾群众,深山阻碍了他们寻医问诊的道路,也成为他们一直以来的心结。

为解决村民实际困难。资源镇卫生院成立了17个家庭医生团队,与辖区的村医相互配合。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四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每年提供不少于4次的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

跨越山海,奔赴使命。来自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的帮扶支医周震医生,也加入资源镇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连日来,用双脚丈量崎岖的山路,走进每户村民家中为其体检义诊。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的深厚情怀,为偏远地区的群众送去温暖和希望。

“你们的饮食偏咸和油腻,以后尽量要清淡饮食。”来到永兴村义诊的周震,通过观察村民的餐桌,建议他们日常生活中要多吃蔬菜,少吃重口油腻的食物。这样才有利于稳定血压,控制病情。

“医生的责任不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在于关心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周震医生在访诊期间,不仅耐心细致地为村民体检,给出专业意见。还在聊天中,了解村民们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况,发现了一些贫困户和残疾人家庭的实际困难。她还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想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质帮助。

任职于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的全科医生周震,于2023年2月参加为期一年的粤桂协作医疗帮扶活动,加入广西省资源镇卫生院,成为了一名内儿科医生。十个月的时间里,她逐渐摸索并找到帮扶工作的节奏。她的到来,也让镇卫生院吃下了一粒“定心丸”。不仅通过医学带教提高了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同时进行多项适宜临床的新技术创新实践,逐步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带教查房、会诊、教学讲课、开展义诊、巡诊下乡......这些都是周震在卫生院的日常。甲流肆虐时期,她以《流行性感冒的诊治》为主题做了一次教学,并就近期遇到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为提升教学效果,她还自掏腰包购买了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学带教和教学查房,对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及医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周震医生回忆第一次给当地医生讲课的场景,“周老师,我都已经忘了有多久没有听课了。”一位年轻的医生的话让她印象深刻。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遇到问题,医师们总是第一时间过来找周震,一起探讨,一起交流病情。“看到他们不断进步,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谈起教学带来的积极成效,周震眼角弯弯,眉宇间是藏不住的笑意。

“周医生,您能给我签个名吗?”在资源镇中心完小,一位小学生捧着笔记本对周震说道,眼里充满了对她的崇拜之情。“这些小朋友太可爱了,把我当成大明星了。”周震不忍辜负这份小“粉丝”的期待,在他的本子上认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3月30日,周震医生在资源镇中心完小开展了一场关于“青少年儿童意外伤害及急救知识”的科普活动,通过互动讲解、实际演练等形式,向师生们普及急救知识在急救演练环节,让学生们通过模拟场景进行实际操作,学习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提高他们应对意外伤害的能力。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一张充满笑容的脸庞......让在场的小学生纷纷把她视为心中偶像。“这次急救科普,孩子们学得很认真。能够让他们今后多学会一项技能,我感到很自豪。”

谈及此行的收获,周震说,“很荣幸能成为医疗帮扶队的一员,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想到能守护山区群众的生命健康,能为提升资源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做出贡献,很有成就感。”

白衣为袍,初心如磐。面对未知的艰难,南山支医一往无前。既有医者仁心的专业技术,也有战士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面对党和国家的号召,南山支医义无反顾踏上粤桂协作医疗帮扶之路,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医疗公共卫生事业。用无影灯下的全神贯注、处方单上的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地护佑着当地百姓的身体健康,践行着党员和医生的初心使命。

本文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特约记者 孔婷婷/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