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电影是一笔精神财富,它无法变现,但一经拥有,永难剥夺。应北岛之邀,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和她的团队编著了《给孩子的电影》,遴选出 50 部经典电影详细解读,串联百年电影时光,力求让电影成为孩子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和拓荒人。这本书也是活字文化"给孩子"系列第 15 本作品,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8 月 12 日晚,新书在上海书展活动现场首发。谈及编写这本书的缘起,戴锦华教授说:"在和这本书的策划统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交流的时候,我们发现,电影有太长时间没有进入到教育系统,没有人在课堂上带着孩子一起学习电影,这是很大的遗憾,甚至是个错误。我们想把电影也带入到孩子的美育中,通过电影,孩子能够学习一切。"
现场读者中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当被问及对"儿童电影"的看法时,戴锦华教授说:"我们以为‘儿童电影’就是简单的电影,以为儿童是还没有写字的白纸,而不知道,他们已经在纸上画上了自己的色彩。同时,我也不认为‘儿童片’就是教育片,看完就像上了一堂道德教育课。我认为,适合孩子们看的电影,应该能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他们正在经历着的生命,并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生命。比如我们在书中选了《小孩和鹰》、《那年阳光灿烂》,还有《罗塞塔》——在当代,欧洲发达国家,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要养家。我觉得孩子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去看、去比较,他们会有他们的看法和选择。‘儿童片’不是低幼片,不是教育片,不应该有特别的‘儿童片’。"
8 月 13 日下午,戴锦华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做客思南读书会,继续畅聊《给孩子的电影》编选背后的故事,对谈中也提及了为这本书选择电影的思路和原则。
"我们在选择电影的时候,一个最基本的线索是电影史,还有一个首要的标准,就是电影的美学和艺术成就。其次,我想跟孩子们、跟所有这本书的读者朋友分享我的一个观点,就是导演之于电影艺术的重要性。一个有电影文化的观众,会根据导演去选影片,所以我们也希望能让孩子们知道更多重要导演的名字,就像文学,我们要知道作家,然后根据作家按图索骥去读书。第三个我非常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是,电影艺术是世界性的艺术,电影艺术不等于好莱坞,所以我们希望介绍更多风格不同、国别不同、更多不同时期的有成就的电影。"
如今,电影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给孩子的电影》序言中,戴锦华教授写道:"观影并非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一如面对其他古老的艺术,必须经由有趣却严肃的美育教程。我心心念念的是,若是我在孩提时代、‘青葱’年华便能看到如此多丰富而杰出的电影,我的生命也许便会有所不同 ? 我也许能更早地窥破自己、洞察生命、理解社会、拥抱人生?"
这本《给孩子的电影》正是一本送给孩子的电影入门书,带孩子一起认识电影、探索电影,为孩子送上一份成长中不可错过的片单。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说,"看 50 部精选的电影,如果尚不足改变你的人生,也一定会充分富足你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戴锦华和她的编选团队在编选过程中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注重第三世界电影的发展。除选出的这 50 部外,还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 50 部影片。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