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深圳初中生6年前的畅想变现实:“生态共识”成就首座生态廊桥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焦子宇
01-15 09:08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梅林关鲲鹏径一号桥实景图。

日前,当连接梅林山、银湖山的生态廊桥——鲲鹏径一号桥顺利贯通的消息传出时,远在万里之外美国哈佛大学就读的张楚楚特别激动,因为这意味着她和另外两位同学6年前的一个大胆畅想如今变为现实。

梅林山、银湖山是深圳市中心最大的山林绿地组团,生态地位和城市服务功能十分重要。28年前受梅观路建设影响,两块山体被完全断开,生态景观区域分裂破碎。如何修复被割裂的生态环境,多年来一直引人关注。

张楚楚、李欣蔚、胡凯文绘制的梅观高速生物桥效果图。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供图)

2018年,还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上初中的张楚楚、李欣蔚、胡凯文3位同学一起主持了名为《关于在深圳建设生物通道的设想》的课题,提出在深圳的高速公路上择点设计一座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生物桥。通过大量研究国内外生物通道案例和多番讨论、实地探访,3人最终将方案落定在梅观立交至皇岗彩田立交路段——也就是现在鲲鹏径一号桥所在地。

鲲鹏径一号桥集郊野步道、生态廊道于一体,桥上供人走动的步道仅占桥面的十分之一,其余的地方都修成山林模样,尽量接近自然山体形态,以方便野生动物迁徙、觅食,使梅林山和银湖山之间的生态断点得到修复。

记者从3位同学当年做的课题文稿中看到,他们不仅做了细致调研,还列举了3种可行的生物通道设计方案,他们绘制的设计图与现在的鲲鹏径一号桥实景图非常相似。“实际工程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增加了人行通道。回国后,我一定要去实地看一看!”张楚楚兴奋地表示。当年3位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如今分别就读于哈佛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位学生6年前在莫峻博士带领下,到梅观路实地勘察地形、测量距离,确定生物桥方案选点。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供图)

两座被隔断多年的山体再次牵手,一份纸面上的“奇思妙想”与一项重大工程的重叠——看似巧合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生态共识,更是深圳素质教育发展的生动写照。

据了解,《关于在深圳建设生物通道的设想》源于当年明德实验学校开设的一堂拓展课。张楚楚介绍,她在明德读书时,曾上了一年莫峻老师开设的《海绵城市研究》拓展课,其中就有高速公路及城市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碎片化问题。“当时我们就想,是不是该做点什么来解决深圳类似的问题?于是就开始了研究。”

“今天种下的看似不起眼的种子可能会在未来开花,就像我们当年也不会想到这座生态廊桥真的在6年后成为了现实。”回忆起生物桥从想像变为实景的过程,李欣蔚感触地说。

“3位同学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平时对于深圳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非常关心。看到学生们曾经的设想落地,我感到特别欣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莫峻老师说。莫老师从教十余年,按照学校教育理念开发了《海绵城市研究》《湿地研究》《发明与创造》《碳中和研究》等多门拓展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近期在带领学生做碳中和相关研究,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要做好环境保护教育的信念。”莫峻说。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