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鲲鹏径一号桥顺利贯通,梅林山、银湖山就此连接。该桥是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主干游憩步道实施落地的首座标志性工程,为梅林山和银湖山的生物提供了安全通道,修复了生态断点。这一意义深远的生态工程不仅提升了区域生态的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还实现了六年前三位深圳初中生的“奇思妙想”。
梅林关鲲鹏径一号桥实景图
梅林山、银湖山是深圳市中心最大的山林绿地组团,生态地位和城市服务功能作用巨大。但受早期梅观路建设影响,两块山体已完全断开,生态景观区域分裂破碎。如何让两山之间“长出”一座桥,修复被割裂破坏的生态环境?
张楚楚、李欣蔚、胡凯文绘制的梅观高速动物桥俯视效果图
2018年,张楚楚、李欣蔚、胡凯文三位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学生主持了名为《关于在深圳建设生物通道的设想》的课题,其中提出,在深圳的高速公路上择点设计一座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生物桥。通过大量研究国内外生物通道案例和多番讨论、实地走访,三人最终将方案落定在梅观高速-梅观立交至皇岗彩田立交路段——也就是现在鲲鹏径一号桥所在的地方。
张楚楚、李欣蔚、胡凯文绘制的拟建地点剖面图
记者从当年学生做的课题文稿中看到,他们不仅做了细致调研,还列举了三种可行的生物通道设计方案,其绘制的设计图与今日工程竣工后的实景图差别甚微。“实际工程为了畅通市民出行,增加了人行通道。这点方便了市民周末进行绿地休闲运动。回国后,我一定要去实地看一看!”现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张楚楚兴奋地表示。当年三位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如今分别就读于哈佛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张楚楚、李欣蔚、胡凯文绘制的梅观高速动物桥效果图
两座被隔断山体28年后的再次牵手,一份纸面上的“奇思妙想”与一项重大工程的重叠——看似巧合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生态共识,更是深圳素质教育发展的生动写照。
实际上,《关于在深圳建设生物通道的设想》源于当年明德实验学校开设的一堂拓展课。张楚楚介绍,她在明德读书时,曾上了一年莫峻老师开设的《海绵城市研究》拓展课,学习了关于山水连续性的系列问题,其中就有高速公路及城市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碎片化问题。“当时我们就想,是不是该做点什么来解决深圳类似的问题?于是就开始了研究。”
三位学生在老师莫峻博士带领下,到梅观高速实地勘察地形、测量距离。
除了《海绵城市研究》,莫峻还开发了《湿地研究》《发明与创造》《碳中和研究》等多门校本课程。“深圳的素质教育全国领先。近期在和学生们做碳中和相关项目,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做好环境保护教育的信念。”莫峻说。
“今天种下的看似不起眼的种子可能会在未来开花,就像我们当年也不会想到这座生态廊桥真的在6年后成为了现实。”李欣蔚表示。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