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会|好的呢,收到哈~今天,你“文字讨好”了吗?
读特客户端综合
01-06 16:1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在给别人发微信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好的”、“嗯”、“再见”太过冷漠?

在发出一条文字微信前总要先绞尽脑汁加上一点语气词——“好的呢”、“嗯嗯”、“再见啦~”,再加上一个可爱的表情包。

与他人交流时,过度关注对方的反应和回应,不自觉地用一些让步和讨好的措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它看起来“更舒适”,这就是“文字讨好症”的典型症状。

常见的就是在结尾加上“哈、啦、哟、滴、~”等亲切的修饰词或符号。比如,将“好的”改为“好滴”“好勒”;将“收到”改为“收到啦”“收到哈”;将“嗯嗯”改为“嗯勒”“嗯啦”.....当然啦,除了文字,有时还会加上表情包缓解冷场,突出自己的友善。

卷完业绩卷礼仪?

语气词+表情包成职场人社交“标配”

如果要说“微信文字讨好症”最严重的地方,那非职场莫属。

杭州女生晨晨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日常除了写稿还要负责和甲方对接。用她的话来说,在广告行业5年,自己早就被锤炼得百毒不侵了,文字讨好已内化为每个打工人的标配和自我修养。

晨晨说,每句话结尾加语气助词是最基本的:一来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和善、谦卑的社交形象;二来让沟通更加顺畅,减少社交难度。

就算甲方再刁难,用上“文字讨好”,对方看在自己的态度上也会稍微缓和一点。晨晨表示,这样的讨好,无非就是怕得罪了甲方爸爸,失去业绩。

晨晨并不是一个人。

女生小邱两手捧着手机,眉头紧锁,双眼紧紧盯着微信输入框,左右大拇指同时开工。五分钟过去了,她在一句简简单单的“怎么办”前面加入了“您好!”“冒昧打扰”“请问”,在它之后又加入了“呀”“~”和玫瑰表情若干。停顿片刻,她又加了一些可爱的表情符号,从头到尾审核了段落中的错别字,才郑重按下回车键。

无论是校园里还是职场上都有很多跟她们一样的人——一遍遍在微信文字聊天框删改,一点点就像补充说明,一次次在编辑完成后增加表情包和语气词。

“文字讨好症”的萌生

其实,“文字讨好症”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发布的一条动态,一度引发许多人的共鸣。

不少人认为自身也有这种“症状”,表示“发了一个字觉得自身是不是太过冷淡于是两分钟后又补上一句并且把‘了’换成了‘啦’,还加上了非常活泼积极的感叹号。”

有人表示“打工人被迫讨好”“如此社交内卷真扎心”,也有人表示不解:“这是我用来表达礼貌和真诚的方式,怎么就成了讨好?”

在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社会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与接受的即时性下,由于个人成长与发展际遇以及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当代青年与长辈的沟通方式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表现出共时状态下代际之间的差异。


和长辈的聊天。

在崇尚集体主义生活的经历中,长辈们习惯并擅长于与他人随意且轻松的交换信息,因此使得长辈们形成大方直接的沟通方式,无论是否有人接话、问的问题是否显得“笨拙”,长辈们似乎都不在乎。

和同龄人的聊天。

而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在能轻松获取大量信息的环境中,相对少地需要利用大量闲聊去获取资讯。

但在日益扩展的社交需求下,人们不得不加入交流,因此,为了更好的融入群体,一些年轻人逐渐树立“能聊”人设,开始收集表情包,在词句结尾处加上“呀”“啦”“哟”“~”等亲切的语气词和符号,以致于给对方一种活泼可爱、平易近人的感觉,而不至于使聊天框中的氛围显得有点沉闷冷淡。

和同龄人的聊天。

因此,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礼仪“文字讨好症”在这种聊天习惯中悄然而生。

为什么会使用“文字讨好”?

究竟是礼貌还是过度社交?

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礼貌,是高情商的表现,是一种温和的亲近感的表达,可以让对方感到你的重视和认真。但也有人说,这就是讨好,并且自我消耗,连日常的社交也变得越来越卷,长此以往会变得更加卑微不自信。

其实“文字讨好症”的流行,或许是对冷冰冰的文字的一种“加热”方式,能够弥补面对面交流所能传达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恰恰减少了被人误解、“词不达意”的风险,有利于打造良好体面的人际关系,为自身树立一个友善谦卑的社交形象,让彼此的沟通更加舒适顺畅。

“互联网本质是一个虚拟世界,面对面交流能直观地感受到对方表达的意思。但在一个虚拟世界,你是见不到他的,你也很难通过文字来揣测一个人的情绪。这种情况下,带有卖萌语气的词汇听起来能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你的情绪,让文字不那么负面或者消极。”武汉大学一大三学生说道。

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看来,在对话中加入语气词或者表情包,更多是一种考虑对方感受的表达方式,所以把它称为“文字讨好”,但从实质上来说,没有到所谓的“讨好”这一程度。

“有时候人们会遇到所谓的‘不讨好’,比如回一个简单的‘好’。当他人向我们这样表达时,可能会带来不友好或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很多年轻人希望在自己表达时尽可能礼貌,是一种亲和与利他的动机,尽量不给他人带来伤害。”陈武还发现,有的年轻人在线下见面时可能很“i人”(性格内向),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表达,而在线上沟通时,可以通过活泼亲近的文字内容拉近社交距离,和线下交流形成一种互补。

也有网友说,这种“文字讨好”的语言表达非常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但是备受“人只要活着就要社交”“说都说了”等理论驱使,便继续在说之前进行心理建设,反复修改表达,做着删了写写了删和说完之后会起鸡皮疙瘩的违心行为。

即使不喜欢“文字讨好症”的人,为了迎合社会社交,亦或是不自觉地受到身边人聊天方式的影响,便会违心地去模仿“文字讨好”。而“文字讨好”的模仿成本较低,极容易复制,也就慢慢在网络聊天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越来越多人。当人们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时,不免会忘记真实交流状态中的自我,从而加剧了个人精神上的内耗。

“文字讨好症”不是病

表达方式无需被定义

然而在面对这样普遍的 “文字讨好”现象时,不要忘记我们还是一个有独立自我的个体,拥有选择是否“文字讨好”的自由。

“文字讨好症”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这种交流方式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我们可以选择使用这种方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去沟通,无论什么形式的交流本质上最重要的还是真诚友善。

你也有“文字讨好症”吗?

你曾为此感到焦虑不快吗?

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综合自中国青年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青年观察家等)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客户端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