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个团队提出10点新发现→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3-11-24 17:3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广东珠海举办。

近日,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广东珠海举办。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坚、刘红云领衔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团队发布“中小学学校高质量发展状况10点最新发现”。据悉,2014年3月和2021年4月,该团队曾发布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和“教育质量健康体检区域10条”,本次发布是其又一标志性成果。

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综合工作团队与10余位学科领域课程专家,心理健康、品德行为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领域专家,以及教育测评领域专家进行团队合作,经过十多年项目实践和近三年重点攻关,其围绕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议题,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本次数据库共收录包括68万余名小学生、217万余名初中生、10万余名高中生、10万余名教师和校长以及140多万名家长的测评数据。

记者了解到,基于该团队所构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发展数据库,其形成10点新发现。首先是“双减”政策对减轻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颇有成效,健康的教育生态正在显现。然而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仍然“压力山大”,减负工作任重道远。

其二,学生日常的作业有其内在基本规律,作业时长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不同类型作业的“效益”存在差异,“知识巩固类+能力提升类+综合实践类”作业的组合对学生学业成绩及兴趣综合发展最有益且帮助大。在有效控制每天作业时长的基础上,应大幅度减少“应试类”作业,增加“综合实践类”作业,为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业成绩的发展保驾护航。

义务教育阶段的作业布置需要关注作业的时长、频率、类型等一系列问题。该团队核心成员、博士生邵越洋基于东部和中部部分地级市“双减”前后几年的监测数据,发现以下结果,形成义务教育阶段作业与学生发展的若干基本规律:在作业时长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作业时长与学业发展存在“阈值范围”(小学为1-1.2小时,初中为1.7-2小时),作业时长超过阈值后,随着作业时长增加,学生发展的状况反而有所下降。

其三,多样化的课后服务能够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后服务满意度。参与课业辅导、兴趣拓展和社会实践类课后服务的学生其兴趣和课后服务满意度最高,仅参与课业辅导类课后服务的学生兴趣和满意度最低。然而,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中,21.8%的学生仅参与一类课后服务,其中接近八成的学生仅参与课业辅导类课后服务。

其四,家长和学生一致的教育期望是对学业表现有益的家庭资源,双方一致的高教育期望对学生的表现可以产生积极作用。民主的家庭教养环境更易形成家长和学生一致的高水平教育期望;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可以引导家长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其五,合规惩戒现象较为普遍(46.8%),违规惩戒现象仍有发生(10%),但是无论合规与否,教育惩戒都不能带来学校学业达标率的显著提升,反而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和更低的主观幸福感,以及更紧张的师生关系和更低的学校归属感。因此,教师应当谨慎使用教育惩戒权,学校应当认识到教育惩戒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尤其警惕违规惩戒对小学生的潜在负面影响。

其六,我国初中生审辨思维发展堪忧,部分测试地区的数据展现出不升反降的趋势,但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五地区的项目学习实践表明,高质量“项目学习”是促进学生审辨思维发展的可行途径。进一步数据分析显示,“项目学习质量高”的学生群体审辨思维增长2%,而同期其他学生的审辨思维则出现6%至8%的下降。

其七,小学科学学科达标率仅为48.6%;仅有10.2%的小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每周至少1节科学课;仅有6.9%的小学所有学生每月至少使用1次科学实验室;仅有6%的小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在科学课上有实验、有探究。数据表明,“高质量小学科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尚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

其八,教师个人实践反思、同伴交流合作与专业引领创新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该团队数据发现,有38.7%的小学和19.6%的中学为教研达标型学校;有22.6%的小学和12.4%的中学属于教学研究型学校。教学研究型学校在学业发展、学习负担、学习品质和教师教育满意度等方面均要优于教研达标学校。

其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高质量学校”应具备“优质均衡”和“人人满意”两大特征,小学阶段“高质量学校”比例为近1/3,初中阶段“高质量学校”学校不足1/10。该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高质量学校”的主要差距体现在学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习兴趣及主观幸福感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两类学校在学业达标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

其十,以学校为分析单元,小学阶段影响高质量学校的六大因素依次为校长领导力、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尊、教学方式和学习压力;初中阶段影响高质量学校的六个因素依次为校长领导力、内部动机、自尊、教学方式、教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压力,这些因素对学校教育质量差异的解释率超过90%。

本次结果发布为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提供诸多线索。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1.0时期,该团队完成从分数的“常模参照”到“标准参照”的转型,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将关注焦点从“增效提分,分分必争”转向“让每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2.0时期,该团队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指标以外,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的维度和工具得到实质性丰富和拓展,关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其展开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体、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因素的探索。

如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3.0时代已经来临。据介绍,在过去20年,该团队协助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以及全国数十个地市建立地方教育质量健康体检体系,经历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1.0到3.0时代,解决的具体问题和采取的手段方法各有侧重,但是核心始终如一,就是要引导广大中小学校努力超越“学业过剩陷阱”,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促进每一位少年儿童有尊严有个性、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团队指出,所谓“学业过剩”即以获取标准答案和高分数为主要甚至唯一价值取向,以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教学和评价的总和。大量实证数据表明,“过剩学业”不仅导致中小学生缺乏家国情怀、审辨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还使得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难以保障。而这正是实现我国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关键变量所在。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