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聚焦 | 从新型举国体制 看三大央媒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字化发展
2023-11-09 16:38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毛伟

【摘要】全媒体格局建设和现代传播体系构建是当代信息技术变革和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媒体融合的现实情况迫切要求相关的技术研发与理论研究打破学科间彼此孤立、割裂的局面。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媒体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正是中国特色主流媒体转型发展的路径突破。本文阐述了新型举国体制与推动媒体变革的时代意义,并尝试总结了三家央媒媒体融合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使命及其主要成果及发展态势。

【关键词】新型举国体制 媒体融合 中央媒体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新型举国体制与推动媒体变革的时代意义

(一)科技范式演进与媒体转型发展的创新基石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着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体量的增大和向技术前沿的逼近,我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在更多领域由互补性转变为竞争性。

举国体制是我国的重要特色,在不同历史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经济社会发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视角看,我国科技实力目前也正处于“强起来”的关键期。科技领域面临着努力实现核心技术体系自主可控,着力维护国家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发展的主动权的新使命。充分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潜能,建立起“强起来”阶段的科技范式,才能真正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应对经济属性强、需要加强市场化力量的国家重大需求,特别是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发展中的重大科技挑战。

在我国传媒产业第一次转型也即市场化转型中,大多数主流媒体都找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无论三家央媒还是地方媒体,普遍围绕“内容为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新闻内容生产,通过内容品质的提升就带动了经济力量的提升,继而进一步优化新闻生产。但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革命引领的第二次转型,也即当今阶段的融媒体、智媒体、全媒体转型,我国大多主流媒体并没有真正在科技发展浪潮中完成蜕变。从上而下来看,我国媒体的变革依然停留在惯常的产业发展思维中,体制机制本应成为优势却变成了束缚,新技术、新应用发展的人财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当前,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并不匹配,媒体转型发展亟待创新体制机制。

(二)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争取突破的动力源泉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份纲领性文件的发布,意味着我国媒体融合将步入“深水区”。近年来,从中央级、省级引领发展的“中央厨房”到“最后一公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我国媒体融合实践进行了诸多创新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国主流媒体的发展模式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与各类商业化讯息聚合平台、新媒体机构等的市场化竞争中,被不断抢走市场份额与用户流量。主流媒体探索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必选项。国外主流媒体尤其西方媒体,具有较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和历史发展积累,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化、互联网化的转型变革较为平顺。互联网浪潮伊始,我国主流媒体并未及时主动求变,待被市场推动不得不变革时,因发展基础不一样,走了很多弯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采编核心业务缺乏新的发展观念引领,转型方向不明、思路不清、模式单一等痛点难点问题,一直未找到高效率的解决策略与方案。

如今,我国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但主流媒体在机制体制改革方面依然是缓步前进,媒体融合发展远未达到预期。大部分主流媒体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模式去完全复制套用科技企业的变革也并不现实。通过不断总结其他领域,尤其科技领域新型举国体制的发展经验,或能创新探索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体系等维度,自上而下地进行变革与突破。这需要全盘考量媒体的发展规律、传播规律、商业规律、市场规律等,只有充分释放新型举国体制的潜能,才能在媒体融合的深水区实现跨越式的推动发展。

(三)国际舆论斗争竞争加剧态势下的力量保证

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报告,主张全球传播秩序实现多极化,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传播的权利。然而40多年来,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构建的国际传播秩序,不断发动舆论攻势,宣扬西方价值观,严重损害甚至完全剥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国际话语权与国际传播能力不仅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越来越成为确保和平发展,维护正当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一。特别是随着国际舆论斗争的日益加剧,西方主流媒体已经成为其政府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在中东国家“颜色革命”、香港“占中”事件、俄乌冲突等中,一些西方媒体凭借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主导世界舆论,成为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的急先锋。

当前,国际舆论的生态环境异常复杂,世界各国国际传播实力对比严重失衡,西方国家拥有较强的话语权,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难有作为。国际舆论斗争中依然呈现“西强我弱”的竞争格局,全球实力强劲的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基本在西方国家。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通讯社几乎占全世界国际新闻发稿量的80%,全世界国际新闻供稿量90%以上由西方媒体提供。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舆论破坏不断加强,反华制华已成为美国的长期战略。

应当清醒认识到,短期内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舆论斗争格局不会改变。我国作为唯一一个有别于西方制度模式、发展道路并有能力对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形成现实挑战的社会主义大国,自然成为西方国家的“众矢之的”,美西方对中国的攻击、打压,也不会轻易改变。按传播基础、国内传播、国际传播和传媒经济四大指标衡量,现阶段中国的国际传播实力仅相当于美国的14%,而传媒经济实力只相当于美国的6.5%。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型举国体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正是西方国家政客、学界倍感焦虑的地方。要更加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新型举国体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而使新型举国体制在我国主流媒体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央级媒体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抓手。

二、媒体融合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使命

(一)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媒体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规划了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新兴技术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速了媒体融合的发展,推动媒体进入深度融合阶段。2019年11月,经科技部批准,我国在媒体融合领域布局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传播内容认知、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由中国传媒大学、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新华通讯社新媒体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依托单位。作为事关舆论宣传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媒体融合发展已不单是新闻媒体、传媒业的“私事”,而是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去推动,媒体融合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就是要通过聚焦学科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可能引发媒体重大变革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壮大我国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与主流思想舆论,持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的有效根基。

(二)系统总结媒体融合学术研究成果,争取理论突破

作为媒体融合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除中国传媒大学以外,三家央媒都有很强的新闻业务实践优势,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要有实践层面的创新成果,还要争取理论突破,在国际社会增强学术影响力。当前,我国媒体融合领域有很多前沿实践探索,但相关学术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化总结。与西方主流媒体的转型发展不同,我国的媒体融合实践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在新闻学、传播学理论研究领域往往受西方学界影响深远。近年来,我国学界围绕新媒体媒介形态、新媒体传播模式、新媒体社会影响等多个关键领域进行了诸多学术探讨,然而并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的理论体系,尤其在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与一线的媒体融合业务实际不匹配。三家央媒国家重点实验的建设,正好能够有机融合前沿的跨学科新闻业务、人工智能等创新实践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理论研究,围绕缺少核心问题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核心理论体系,拓展引领国际社会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对话。

(三)聚焦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发展核心领域生产力

我国主流媒体尤其中央媒体在转型发展中积极拥抱科技变革,近年来推出了很多智能媒体的成果,如新华社的“AI主播”“媒体大脑”等。主流媒体内容传播形态发生变革,但从我国传媒产业未来长远发展角度看,还需要持续提升媒体产品与服务质量,借助科技力量不断优化生产关系,增强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央媒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果,正是要最终服务于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各项现实任务,真正推动媒体生产力进步并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四)严格坚守技术伦理底线,充分彰显科技人文关怀

技术的发展永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提高人类社会生产效率、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伦理、公平、安全、就业等方面的挑战。近期火爆全球的ChatGPT,已被相关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不对其做规约,可能会产生大量有害的、种族主义的内容。主流媒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在借助技术力量不断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数字伦理与数字治理。央媒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需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立足对技术发展底层逻辑的深刻把握,将媒介伦理、人文关怀植根于各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研究课题与项目中,尝试提出带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传播伦理框架与道德原则,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可能对人类思想、经济生活产生的诸多颠覆性挑战。

三、央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主要成果及发展态势

(一)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建设的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重点,是以人工智能研究为核心,融合新闻传播学、控制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诸多学科,开展内容认知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关注领域包括:主流价值观内容知识体系构建方法及技术研究和全媒体融合的认知推荐分发研究;内容智能审核和风控、全媒体内容理解与安全研究;跨平台内容的语义协同与态势认知研究; 社交媒体网络集群效应的量化研究和内容传播态势多维可视化研究等。

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针对内容领域的传播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和应用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室的建设运营,力争引领互联网内容生态健康有序发展,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涉政论述智能勘误产品——“智晓助”,已经应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行业等诸多场景,在百余家机构投入使用。“智晓助”的能力,主要来自实验室的人工智能技术引擎“风控大脑”,也即风控平台,能够完成对海量全媒体数据的高通量感知、智能理解、深度挖掘、安全预警和全息展示等,为互联网内容、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服务,让涉政论述更准确。

基于“风控大脑”的技术,实验室还推出了跨模态智能搜索引擎“白泽”,能够对全网海量内容进行高通量感知、机器理解、智能检索并自主进化。“白泽”利用跨模态深度特征表示与度量学习技术,将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不同模态信息映射到一个统一的特征表示空间;以视频为核心,学习多个模态间统一的距离度量,跨越模态语义鸿沟,进而自动关联多模态间的关键要素,可实现跨模态的文本搜图片、文本搜视频、图片搜视频、视频搜视频、图片搜文字、视频搜文字等功能,从而实现更为复杂的跨模态任务。在应用操作层面,“白泽”无需配置传统内容搜索所需的复杂匹配规则,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即可快速检索出相同语义的视频,可有效应对新事件和突发事件,同时不需要依赖大规模算力,资源复用率较高。此外,“白泽”可以自动识别跨模态的内容数据,对涉及反动、敏感、违法、低俗信息等内容进行预警标识,实现智能风控。未来,实验室的各项内容智能生成技术,将在更多的重要场景中应用并迭代升级。

(二)新华通讯社新媒体中心: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新华通讯社新媒体中心建设的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确立了跨媒体大规模感知、认知信息分析与推理,人机协同复杂问题分析、响应及评估两个研究方向。实验室重点关注:机器新闻技术逻辑中对数据和事实按照预设的价值框架匹配,提取海量数据中价值信息和核心观点及故事化符号模态,优化改进机器生成新闻模型;情绪交互系统技术应用和智能媒体情绪芯片,优化不同媒体内容产品的量化测评和评估;精准场景语义分割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应用,优化混合现实场景的构建;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和智能硬件技术,优化知识计算和可视化交互引擎服务能力等。

新华社将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作为“一号工程”,通过探索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与媒体生产模式新的结合机制,推进生产模式和生产理念的变革,全面深化媒体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力争在全媒体内容生产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打造开放的平台生态,持续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赋能。2021年,实验室推出了全球第一位数字航天员、新华社数字记者“小诤”,是基于先进计算机图形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实践,也是面向下一代沉浸式数字场景包括元宇宙、超级数字场景、3D互联网等开展的前瞻性探索。

此外,实验室研发了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技术,已在全国两会等重大报道中成功应用,拓展融合传播新场景;研发的5G全景声智能音频技术已持续赋能融媒产品制作,如对《妆台秋思》《黄叶舞秋风》黑胶唱片等珍贵音频资料进行了修复,将技术赋能于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场景;首创了“卫星新闻”报道样态,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创全新报道视角,提供内容创新利器等。未来,实验室还将继续探索技术赋能的重要实践,抓住创新的主动权和关键核心技术。

(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设的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分发与呈现开展一系列先进视音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示范和应用实践,推动“5G+4K/8K+AI”发展战略,带动我国超高清智慧媒体的发展,促进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快速融合。实验室重点关注超高清视音频制播系统关键技术、视音频媒体传播理论与技术、视音频服务安全关键技术等基础研究、应用示范和应用实践等,力争在新科技引领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清技术创新链,实现建设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国家战略目标。

2022年的总台中秋晚会上,实验室的新成果得到了正式实践应用,如首次采用“8K超高清+三维声”制作;首次通过“百城千屏”超高清公共大屏传播体系,全国70个城市270余块户外超高清公共大屏同步播出;首次实现三维菁彩声(Audio Vivid)技术标准的应用,观众通过总台“云听”客户端感受“声”临其境的中秋晚会现场氛围。2023年2月,总台又启动了三维菁彩声行业标准应用推广,发布了《三维菁彩声技术白皮书》。三维菁彩声由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完成,不仅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三维声技术,也是全球首个基于AI技术的音频编解码标准。三维菁彩声可以适用于电视、耳机、影院、XR等各种场景,实现打破声道限制,为每个声音对象赋予独特个性,让声音萦绕于听众四周乃至上方。引入可兼容的元数据贯穿内容创作、服务分发、终端呈现,保证端到端的效果传递,保证声音层次,无限趋近真实,为听众提供极致的沉浸式听觉体验。

三维菁彩声在卡塔尔世界杯、总台兔年春晚等大型活动及赛事中已得到广泛实践,2023年也将在亚运会和大运会等赛事直播中持续扩大应用。在三维菁彩声推出之前,长期以来国际主流的三维声技术方案均由国外企业或标准组织制定。而我国自主研发三维声技术的推出和应用,让超高清音视频领域逐步摆脱了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难题。包括三维菁彩声等在内的自主标准的制定和落地,不仅大大降低了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的专利授权成本,同时也对国际标准的高额专利授权政策造成了巨大压力,有效压制了国际视音频行业的专利授权费快速膨胀的势头,为新技术的采纳推广创造了更多机会,持续加速、推动中国科技独立自主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文申. 推动新时期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基于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J]. 现代出版, 2019(6):4.

[2] 李旭彦, 叶珲. 媒体融合领域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使命[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 43(4):7.

[3] 孙凝晖. 新型举国体制下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战略思考[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12):7.

作者毛伟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