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艳阳高照。武警广东总队深圳第二支队某训练场内,特战中队副小队长、11年老兵叶帅帅和战友们的训练可谓热火朝天。走过转型时的低谷,突围彷徨中的困顿,叶帅帅特战老兵的“军威”昂扬。近年来,他参加各类急难险重任务和大型比武20余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一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他说,冲锋,是战士最美的姿态,军人就要时刻准备着冲锋。
当年,特战中队组建,叶帅帅作为业务骨干担任了特战中队副小队长,来到了他军旅生涯的十字路口。
6年前,一场全国各地百余名军事训练尖子汇聚比武中,作为兵龄最短,初次参赛的战士,叶帅帅代表支队参加比赛。那时,他用记号笔在挎包里衬写下“冲锋”二字,他认为,除了冲锋,没有任何诀窍。
赛场高手云集,比赛紧张激烈。置身其中,叶帅帅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是,发令枪响,叶帅帅冲进第一梯队,靠着提高步频弥补身高上劣势,紧紧咬在第一名身后。最后一公里,他不顾胸闷和大腿的酸胀,奋力摆臂反超对手,第一个冲过终点线。
但是,在特战队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战友、陌生的任务,叶帅帅一下子从“尖子”变成了“小白”。中队初建,缺场地、缺教员、缺磨合,特别是第一次参加总队特战比武,还拿了个倒数第一。
作为训练骨干,看着战友垂头丧气,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冲锋”。这时他又想起了当年写下的两字。于是,特战中队有了个“拼命三郎”。跑步时,叶帅帅给自己多加一副沙袋;据枪时,别人练3组他就练5组;战友练100个俯卧撑,他就练150个;战术动作不够快,他就“泡”在低姿网里练匍匐。半年后,他的军事训练全课目成绩均为优秀。
但叶帅帅的目标是带出好兵。
熄灯后,叶帅帅反复研读训练大纲,随身携带了个小本本,一有灵感,就赶紧记上去,里面密密麻麻地都是技术要点和组训方法。训练时,无论是体能还是技能训练,他每次都是第一个上,战士们也都心服口服。
一次,他发现小队中几个战士作战靴有点“另类”。原来是他们嫌作战靴笨重,偷偷上网淘的轻质靴,虽然重量减轻了,但不防水不防泥。为此,叶帅帅大发雷霆:“训练场上松一寸,战场上就得掉脑袋!”正是这种近乎严苛要求,特战中队走出了组建之初的低谷,相继培养出一批优秀战士。
00后陈绍晓是叶帅帅来到特战中队后带的第一批兵。虽然体能素质突出,但他平时技能训练松散随意,成绩不突出。在特战中队选送第一批狙击手参加培训时,叶帅帅却第一个推荐了他。
“陈绍晓虽然浮躁了点,但他有想法,爱思考。我们中队底子薄,需要这样爱钻研的年轻人。”叶帅帅说,只要静下心、刻苦练,陈绍晓一定能干出成绩。2021年,总队狙击手专业比武前,陈绍晓接连几次考核出现失误,成绩越来越差,一度失去自信。
有人建议,换个人比赛。但叶帅帅坚信一定能帮陈绍晓调整好状态。
叶帅帅和陈绍晓促膝谈心,帮他卸下思想包袱,找院校的教员帮助分析射击动作和参数,手把手地教他如何调整改变,最后,陈绍晓在赛场上“过关斩将”,一举夺得“优秀狙击手”称号,成为特战中队组建后,第一位在大型比武中获奖的队员。
这些年,叶帅帅和战友摸爬滚打锻造“特战尖刀”,一起学习理论知识,特战中队焕然一新,基础训练水平显著提升,实战化训练在深入推进,制胜理念也在不断革新;梳理存在的问题,寻找补齐短板的方案和举措,特战队以崭新的面貌,向新的目标进发。
(原标题《老兵,冲锋!广东总队深圳二支队特战中队演绎现实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