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家林以昼:生活和人民是我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2023-10-10 18:41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学的力量来源于扎根现实的创作,这是深圳作家林以昼从事文学创作的最大心得和感悟。

林以昼

今年,为他斩获第二届“长江杯”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的作品《向南是大海》,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讲述了一个乡下孩子认识都市、融入都市的过程,以温情的笔调描写了一段共同成长的父子关系,授奖词称其“贴近孩童视角,又充满现实关怀,将爱与理解的小说内核娓娓道来”。

小说集越南版

这部作品中有太多深圳孩子的影子,也有太多深圳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年都有很多孩子随着父母来到深圳,成为深圳数千万人口中的一分子。看着他们或是兴奋,或是紧张不安的目光,我总在猜想,他们将会与父母之间发生什么故事,又将与这座城市发生什么故事。”城中村中嬉笑玩闹的孩子给了他灵感,为此他深入城市各个角落,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根脉,收集市民故事、通过一场场与家长孩子的对话与采访,最终创作出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的诞生及获奖,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些在城市建设中发挥自身光与热的劳动者,这里有无数带着烟火气的真实奋斗者,没有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没有从历史和当下走来的人,就没有这部小说的诞生。”林以昼说。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扎根坚实的大地。作为一位主攻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林以昼的作品中不乏想象力,但是这些想象不是无根之树,每一部都深深扎根在生活中,汲取灵感和养分。“生活是我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蒋双超说。他获得第三届小十月文学奖的童话作品《发芽的星星该如何处理》充满了童真童趣,灵感却是来自每个普通人都常常遇到的生活难题——“我没事时会逛菜市场,每次遇到蔬菜打折,便会大袋大袋地往家里拎。但偶尔也会很困扰,因为东西买多了,有的会被忘记,有的会直接腐烂,有的则会悄无声息地发芽,红薯、土豆都是这样。红薯发了芽好歹能吃,但土豆发了芽却不行,毕竟发芽的土豆有毒,那该怎么办?是不是世间万物都会发芽,我抬头看着夜空,想着也许可以写个童话。”

在林以昼看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敏感的心去观察生活,用敏锐的笔触描写人民,是作家一生的必修课,也是他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的最大收获。

他说,自己的笔触一直没有离开对普通民众的关注与书写,他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着对深圳人民真切的爱。他写每天奔波在上班路上的行人:“如同一群候鸟,在理想与巢穴之间不断往返,只希冀着每一天的努力,能够让自己离心底的梦近一点儿,更近一点儿。”他赞美开湘菜馆的老板娘“笑容里自带星光”。他在散文中写了生活许许多多平凡的人,描摹出无数温暖美好的场景,而这些片段,正好绘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深圳人民美好生活的图景。

【读特新闻+】

林以昼,本名蒋双超,1987年生于湖南耒阳,现居深圳。入选第二批广东青年文学粤军创作扶持计划“名家导师制”学员。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班学员。

2004年起发表作品,曾获第三届大鹏生态文学奖诗歌类一等奖、第六届全国打工文学大赛散文类金奖等。2020年起主攻儿童文学创作。曾获2019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第三届小十月文学奖、第二届长江杯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第48届香港青年文学奖、2022《东方少年》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特等奖、第三届江苏省“童话里的世界”征文一等奖、第十二届“周庄杯”儿童小说大赛优秀奖、第二届红披风原创绘本文字创作组入围奖、第二届林甸杯儿童文学大赛二等奖、“笔尖上的童心”第8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大赛成人组三等奖等奖项。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深圳作家林以昼:生活和人民是我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