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多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已初见成效,多方呼吁进一步完善心理疾病预防体系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2023-10-09 21:56
摘要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像小文一样的特殊儿童以及需要心理疏导的儿童多吗?针对他们的心理疏导服务开展的情况怎样?

小文是一名患有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少年,去年11月初来深圳时,她不敢出门,害怕跟人对视,也缺少跟外界的交流渠道。街道和社区的社工了解到她的特殊情况后,通过上门走访、邀请她参与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活动,情况渐渐好转,现在不仅敢出门和人正常沟通、谈话,还参加了好几次社区的志愿服务。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像小文一样的特殊儿童以及需要心理疏导的儿童多吗?针对他们的心理疏导服务开展的情况怎样?10月7日至9日,记者线上线下采访了多位学校心理老师、社区社工和社会心理咨询师,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谈了“家校社”多元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呼吁进一步加强协同机制,完善儿童心理疾病预防体系。

社区心理康复项目帮心理障碍患者回归日常

8日上午,在龙华区观湖街道鹭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小文。她瘦瘦小小,微微低着头,问她问题,虽然声音不大,但能很快回应,也会时不时抬下头。

“我第一次看到她时,她是跟她妈妈一起,不会跟你对视,都是低着头,全程都是她妈妈在说话。”樟坑径社区社工张慧霞说。据介绍,小文家是重组家庭,跟随母亲来深后,目前辍学在家,父母和哥哥白天外出打工后,她就独自在家打扫卫生、做饭,有时中午会给哥哥送饭。

“我最初上门走访时,看见她家里有点杂乱,经过多次接触、聊天,邀请她参加社区活动,教她一些整理方法,后来再上门时家里就变得整洁了。”张慧霞从认识小文后就一直跟踪服务,因为小文小时候意外摔伤落下腿疾、走路不便,每次社区有活动时,都是她来回接送。

“除了小文,我们还要跟踪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儿童,通过个案跟踪、团体小组活动和社区融合活动来帮助他们康复。”观湖街道精防社工马睿介绍,他们今年正在开展针对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试点项目,“比如通过小组涂鸦、制作中秋月饼等活动,一方面帮他们减压,同时也可以带着他们学会与人交流,已举办的十余场活动,小文参加了7场”。

社工除了跟踪服务这些特殊儿童,日常接触到的前来心理咨询的儿童和家长也不少。“这两年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儿童有增长的趋势,而且越来越低龄化。”马睿说她最近接到的就有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因为孩子厌学,经常在家发脾气,不知道该怎么办。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选择主动倾诉心理问题

罗湖区锦田小学的心理老师黄慧坚也说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较之前更多了,“每天都会有学生主动找我们心理老师求助,比如9月份,我们接到的各种心理反馈有120余例。”她认为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确实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是一个好的变化,有问题了会主动说出来,这也说明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起到了作用。”

“作为心理老师,我们不会主动告诉她要怎么做,主要是倾听、共情,然后和孩子一起去探讨已经做过什么,还可以做什么,老师可以提供什么帮助,孩子也喜欢这样可以自由选择的方式。”黄慧坚介绍,目前学校有4位心理老师,采取大课和小课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班每两周一节心理课,同时还有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社团等活动,“驻校社工、学长义工队、班主任和学科老师也会协同我们给孩子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就目前接触的个案来看,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对自我的认知,会产生自卑、拖拉、厌学、网络成瘾、情绪失控;二是因亲子沟通不畅,与父母关系紧张;三是自我与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如入学不适应、社会欺凌等。”观澜中心学校心理老师刘春英说,面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学校、社区和家长都各自做了很多心理支持和疏导工作,但还需加强协同。

资深心理咨询师洪伟介绍,深圳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较早,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跟学校也一直在开展合作,“目前我们开发有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跟中小学校比如向西小学合作,着力提升心理课的趣味性和系统化。”

儿童心理健康应注重预防,进一步加强“家校社”的有效联动

针对如何更好地完善“家校社”多元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受访的心理老师、社工和心理咨询师也给出了各自的建议。

刘春英说,“要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孩子的童年重新回归,同时希望多元服务体系联动更有效,比如学校发现有学生抑郁症很严重,可以及时联系到相关医院专业机构,第一时间保证孩子能得到干预治疗。”

社工邱晓娜和曾小梅也认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重在预防,建议更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多陪伴孩子,“家长发现问题了,可以及时向社区的心理咨询师反馈,或拨打心理咨询电话,主动寻求帮助。”

洪伟建议,儿童心理服务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也需提升,以保证心理健康知识的正确性、客观性、全面性;同时也要重预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化、日常化普及,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并掌握基本的自愈技能。

(原标题《“家校社”多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已初见成效,多方呼吁进一步完善心理疾病预防体系》)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