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红花山公园
建设中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长风万里,策马征程。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深圳的发展建设再翻崭新篇章。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正在深圳西北部的光明大地上加速崛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以来,光明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奋斗目标,主动担当,示范先行,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总牵引,坚持科学集聚,质量引领,制度创新,优化环境,共建共享,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伟大进程中走在前列。特别是今年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光明区坚定信心、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光明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
A
多措并举全面发力打造光明科学城
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坦言,光明科学城肩负的重大使命是,“更倾向于应用基础研究,去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使我们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光明区通过高起点搭建光明科学城规划的“四梁八柱”,高效率创造土地整备“科学城速度”,高水平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高质量探索“沿途下蛋”产业发展新模式等,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快马加鞭打造科学城,切实擦亮科学新名片。
据悉,光明区积极参与顶层设计,协助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推进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事宜,并参与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的制订。目前,《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已印发实施,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空间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印发。主动对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了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等14个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科学装置谋划遴选布局等16个发展规划专项研究,进一步完善光明科学城规划政策体系。
去年,光明区全面打响了土地整备大决战,22天完成光明科学城启动区1.8平方公里,25天完成光明中心区2.3平方公里,26天完成科学城核心大装置区3.05平方公里,14天完成光明城站周边片区1.1平方公里土地整备签约,为科学城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充足空间保障。今年上半年,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光明区顶住工作压力,克服种种困难,扎实推动新湖街道石介头片区土地整备,31天实现4个100%,将打造成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科学城首批大科学装置区的优质公共服务配套区。
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土建工程主体年内将全面封顶,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等正抓紧推进。前瞻布局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明确落户,已完成初步选址,计划年内动工建设;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拟选址在启动区综合研究楼内,将积极对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着力打造国际科技信息中心。集聚高水平研究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主体封顶,首批6000名师生将于今年9月入驻;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现已完成过渡校区选址,将于今年招收首批研究生;深圳湾实验室过渡场地一期于6月18日投入使用,迎来了首批科学家入驻;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深圳)完成选址,正加快组建;8月18日综合粒子设施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还编制形成了《光明区现代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0-2035年)》,正在制定智能产业、生命科学、新材料及特色服务业等“3+1”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集聚一批设施关联高的高端企业,加速推动光明产业转型升级。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等“两院三中心”投入运营,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检验检测高地。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约共建光明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将以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集聚企业,加快合成生物领域初创型科技型企业孵化及集聚发展,目前,未知君生物科技等三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近20家企业提出了落地意向。
B
聚力建设中心区,提升城市品质环境
撸起袖子加油干!聚精会神建设光明中心区,不断提升光明辖区的城市品质环境。
全面启动光明中心区建设。对标国际一流全面优化中心区城市设计,目前,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设计方案编制初步完成,首宗招拍挂居住用地成功出让。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深圳科技馆(新馆)已经动工,光明中心区“三横两纵”道路——科学城大道、光辉大道、光明大街(三横);楼环路、光明大道北(两纵)已进入施工阶段,科学公园、科学城体育中心、科学城文化中心等高端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开放共享的立体城市正在蓄势生长。
强势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光明凤凰城去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2亿元,投资额居全市重点片区首位,今年继续保持投资高增长态势,1-5月完成投资153.34亿元。科学城配套日渐完善,酒店、人才住房、学校、医院、创新产业空间等项目开工建设,科学城展示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国际会议中心等部分功能预计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光明小镇加快建设,千亩花海一期建成对外开放,将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城镇化”的特色小镇。
全力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2019年,光明城市更新拆除用地67万平方米,是前三年拆除总量的两倍;拆除消化违法建筑312万平方米,提前3个月完成违建“减存量”任务,制定了全市首个控停违法统建楼处置试点工作方案。今年上半年,全区共拆除消化违法建筑200万平方米,完成71%的市级任务。截至目前,科学城启动区、科学城核心装置集群区、光明城高铁站周边片区等市较大面积产业空间土地整备项目约12平方公里已基本进入收官阶段,6片1平方公里级产业空间二次开发有序推进,将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此外,中山大学配套区、光明云谷2.2平方公里房屋拆除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光明小镇11平方公里生态农业休闲空间逐步成型,深圳北部中心城区格局已基本呈现。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光明城站枢纽概念方案完成设计,高铁捷运化班次增至29趟。赣深铁路(光明段)正在进行主体施工。轨道6号线已完成综合调试并于8月18日正式通车,6号线支线加快建设,6号线支线南延段、13号线北延段纳入全市轨道交通四期规划调整。龙大高速、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方案通过市政府审议,外环高速(光明段)加快建设。新基建加快推进,截至目前,累计开通5G基站1712个。持续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年内将提升13家、淘汰7家、改造5家。
坚持民生优先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光明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
光明区坚持民生优先,创造美好生活,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稳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面对教育这一最大的民生,光明区持续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扎实推进光明区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持续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公办学位供给,2019年至今,新开办公办幼儿园30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0所,新增公办中小学位20580个,新建2所高中和1座高中园。目前,教科院附属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光明星河小学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将于今年9月份开学。大力引进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名校到光明办学,并面向全国引进特级、正高级名校长4名,面向一流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195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77%。
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光明加快集聚优质医疗资源,坚持“大病不出光明,小病不出社区”,全力打造医疗卫生高地。中山七院二期、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一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址等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后全区床位数超过一万张,千人床位数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光明区妇幼保健院正式营业,国科大深圳医院三甲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国科大深圳医院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临床医学院“三大院”加快建设,“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建设步入正轨。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社康中心总数达到44家,公明社康中心成为广东省首批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单位。家庭医生签约数接近23万人,建立4478张家庭病床,建床数排名全市前列。
光明还着力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搭建覆盖全区的236个群众诉求服务实体大厅(站)和诉求服务线上平台,组建涵盖全区14类群体达3.6万余人的平安员队伍,组织发展各行各业人员参与社区调解,整合下沉街道、社区和公益律师102人开展巡回驻点服务,创新打造“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截至目前,共受理群众各类诉求矛盾纠纷17583宗,已化解17484宗,化解率99.4%,服务群众79057人,涉及金额62438.42万元,基本实现“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处理在基层”。
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疫情发生以来,光明始终坚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持续拓宽就业渠道,创新推出“就业用工动态对接平台”,实施空闲劳动力优化配置9条措施,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高效精准匹配。截至目前,平台内求职者达1.8万人,600多家企业共发布4.8万余个岗位用工需求,累计促成6292人就业。不断巩固城市困难群体帮扶攻坚战成果,低保人数从2017年的377户1110人降至38户91人,全市低保家庭占比从15.8%降至2.4%。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19年新开工光明科学城拆迁安置房等11个项目,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0247套,到2021年将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27万套,将有力保障住房困难群体和光明人才安居需求。
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进行诸多改革创新和大胆探索 光明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光明典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光明区具备“蓝绿本底”的自然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有着“深圳绿肺”的美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光明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光明典范。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行地区之一,光明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创新和大胆探索,不仅取得喜人的生态文明建设佳绩,也为深圳建设可持续发展先锋贡献了光明智慧、光明样板。
坚决打赢治水提质攻坚战。在全市率先实现小微黑臭水体全部验收销号,15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或以上标准,水质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今年以来,光明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要求,在全市率先启动水务设施一体化管理改革,完成3203家“三产”涉水污染源企业整治,建立形成供水、雨水、污水“三水共治、三管合一”的水务管理新机制。同时,加快推进茅洲河碧道(光明段)建设,全面启动楼村水、新陂头河等“一河一景”景观提升工程,积极筹备左岸科技公园展厅,努力打造优美水域景观。
切实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健全完善环境执法机制,在全市率先构建“1+1+N”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制度体系和“区-街道-社区”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层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环保理念纳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打造环境问题发现、整治、执法“三张网”和水务管理网格,形成环境问题闭环管理;不断壮大生态环境监管队伍,持续充实一线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力量,组建百余人的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队伍,并组织2万余人投入到水污染防治设施各项工程的建设、监管和维护管养工作。首创“环保顾问”制度,将强化服务、源头疏导、严格监管三者有机统一,打造优良营商环境。打好蓝天保卫战,率先出台“扬尘八条”,规范建筑工地扬尘和泥头车管理,去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5.4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降幅全市第一。扎实开展“利剑四号”等专项执法行动,2019年至今,共排查各类企业2.5万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61宗,处罚金额1964万元,有效震慑环境违法行为。
持续推进“公园之区”建设。坚持全域景区理念,扎实推进公园之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以来累计新建、提升公园91个,全区公园总数达239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7年的8平方米提升到23.73平方米,大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目前,鹅颈水、木墩河等一批滨水湿地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光明小镇运动森林公园、百趣园、百花园、百草园等新的“打卡圣地”正在加快建设,为市民提供更绿色、更宜居的生态环境。
编辑 汪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