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前海|蝉

王溱
2023-09-13 11:16
摘要

清晨还没起床,便听到一阵阵叫声,“叽叽,叽叽”,高亢有力,甚至有些刺激,但声线均匀,很有节奏感。 是蝉叫。

十几日没到郊区住了,几场大雨后重新回归。清晨还没起床,便听到一阵阵叫声,“叽叽,叽叽”,高亢有力,甚至有些刺激,但声线均匀,很有节奏感。

是蝉叫。这声音久违了,现在的城市里很少能听到,高楼大厦之下,那些稀疏、矮小的绿植,根本得不到蝉的青睐,也承受不下蝉的身影,更不会让蝉放声高歌。

蝉是靠吸食植物为生的昆虫,它有两对膜质的翅膀,翅脉很硬,却很少飞翔。只有采食或受到骚扰的时候,才会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当它休息时,翅膀总是覆盖在背上。

蝉很神秘,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躲在地下沉睡。这一睡有时两三年,有时五六年。北美有一种蝉,一睡就是十七年,被称作“十七年蝉”。蝉在地下虽然悄然无声,但也不闲着。它一生要经历五次蜕皮,前四次在地下,最后一次是要爬到大树上完成。这叫“蝉蜕”。完成了这一次蜕皮,蝉在光明的世界里可以激情欢唱,欢度自己的余生。唐代虞世南有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名为《蝉》的诗作,把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展示得淋漓尽致。

蝉虽然是体积不大的昆虫,但寿命足以与阿猫阿狗的年轮媲美。然而,它几乎一生都在黑暗的地下度过。当它终于从潮湿的地底下爬出,见到光亮时,它的寿限也就来临了。顶多一周,不到170个小时,蝉就会告别这个世界。那悲切苍凉的情景,被李商隐描绘得栩栩如生:“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无论是在地下还是在树上,对大自然尽其所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蝉在幼虫时会挖洞,将植物的落叶和枯叶等有机物质带到地下,这样可以促进土壤的肥沃度,促使营养循环;蝉用吸管吸汁,那些被吸进体内的汁液,可以帮助和控制植物过度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蝉喜欢采食花蜜,在采食过程中花粉会粘在身上,结果无意插柳柳成行。那些花粉被蝉带着飞到不同的植物上,不但进行了传播,也促进了繁殖。

当然,蝉像千千万万动植物一样,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环,维持着生态平衡。

许多人喜欢抓蝉。记得小时候大院里的大哥哥们一到夏天晚上,就骑着自行车到中山公园前门那片树林里抓蝉。提前准备好面筋、铁丝,带上手电。蝉开始蜕皮羽化时,为了避免在蜕变的时候受到干扰,往往选择在夜晚爬上树枝。因此,夜晚便成了蝉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段,也是抓蝉的最佳时刻。把面筋放在竹竿的顶端,找到幼蝉后将面筋对准其身子,轻轻一粘,就收入“囊中”。

蝉是软小的生物,但它并不自卑,炎热的气温下,它在树上不知疲倦地唱个不停,似乎在昭告人们——活在当下,就要快乐!

(原标题《蝉》)

见习编辑 王梓瑞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张露锋

(作者:王溱)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