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夏日经济”花式上新,如何将流量变“留量”考验智慧

深政观察
2023-08-10 23:23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摘要

虽然已经立秋,深圳的消费市场仍如同当下的气温般,“热力值”持续拉满。

商圈景区人潮涌动、餐厅食肆大排长龙,街区集市流光溢彩、影院剧场档期密集,演唱会场场爆满、地铁夜间客流大涨……虽然已经立秋,深圳的消费市场仍如同当下的气温般,“热力值”持续拉满。

回望深圳这个热闹非凡的夏日,演出经济、赛事经济、清凉经济、双城经济、研学经济,甚至追剧经济、奶茶经济……其间涌现出的不少“新经济”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深圳这个拥有“超长夏天”的城市而言,如何让这些新经济形态长久留住,抑或顺时应势创造更多“新经济”,是瞄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深圳应努力破题的方向。

演出经济:演唱会扎堆带旺“吃喝玩乐”

这个暑期,深圳演出市场只能用大热形容。

7月,五月天、林宥嘉、陈粒、杨千嬅、薛之谦等接连到深圳开唱,一票难求。8月,张艺兴、告五人、蔡依林等尚未闻其声、未见其人,门票就已全线售罄。还有横跨暑假的草莓音乐节、QQ音乐巅峰音乐节、世界之窗玩啤音乐派、龙岗音浪环城计划……深圳演出市场“火力全开”,“吸睛力”“引流力”效果一流,演出场地人山人海,人气爆棚。深圳演出市场迸发的强大“磁力”还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跨城出行,“吃、喝、玩、乐,一起体验了。”

深圳繁盛的演出市场,对周边城市形成强大的“磁吸力”。据统计,从3月起至年底深圳将举办38场演唱会,仅次于上海的69场、广州的65场及北京的41场,来深艺人数量更是排在继广州、上海后全国第三,万人嗨歌的景象再度回归。大麦网显示,截至年底深圳将举办240余场包括演唱会、音乐节、Live、话剧音乐剧等在内的各类演出,线下演出产品类目丰富,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此外,时尚之城深圳还对音乐节情有独钟,这个夏天,盐田草莓音乐节、南山流行音乐节、罗湖荷花音乐节带着强音浪席卷而来,点燃现场。

跨城观演者对深圳文旅消费的撬动十分显著。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跨城购票观演的消费者比例较去年大幅攀升,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购票总人数的50%。一个城市举办演唱会,背后承载的是上万人甚至几万人的衣食住行。深圳演唱会的高温将蔓延至多个业态,特别是对交通、住宿、餐饮等周边消费具有强大的带动能力。

有专家表示,跨城观演一方面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文旅等行业;另一方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知名度、展现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等,为城市后续吸引更多游客旅游,甚至为招揽投资打下基础。

来自“饿了么”的数据显示,本轮“演出经济”升温甚至还带火了演出场地周边的外卖消费。今年6-7月期间,在深圳地区下单的消费者中,将收货地址设置为非常驻地的外卖订单同比19年增长约96%。热门演唱会举办期间,演出场地周边更是成为了外卖订单增幅最快的地区。其中,7月29日在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开唱的“薛之谦天外来物演唱会”外卖订单增幅最高,其次是7月9日,同样也在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开唱的“五月天好好好想见到你演唱会”,7月22日在深圳湾体育中心开唱的“杨千嬅MY TREE OF LIVE世界巡回演唱会”外卖订单增幅位列第三。

赛事经济:参与运动享受乐趣拉动消费

随着大运会、亚运会先后在中国举行,全国再度掀起运动热潮。前不久,深圳官宣了2023年女冰世锦赛本月20日至26日在深圳举办的消息,作为一个不下雪的城市,深圳“反季节”举办冰雪运动重磅赛事本身就看点十足。

今年以来,深圳重磅赛事多多,让众多体育迷大呼过瘾。

根据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的2023年深圳体育赛事活动计划,深圳今年已举办了2022年深圳马拉松、宝安马拉松、盐田山海半程马拉松、2023年深圳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壹基金为爱同行·2023深圳盐田东部越野徒步活动等大型户外运动赛事。WCBA全明星赛中国女篮最强阵容齐聚,带来国内顶级女篮对决。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深圳站)及全国青少年山地自行车U系列冠军赛完赛,并创办了深圳首届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水上和冰上赛事方面,除了将举办2023年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甲级A组比赛外,还有2022中国杯帆船赛、深圳杯海岸帆船赛、2022年中国桨板俱乐部联赛总决赛等。俱乐部主场赛事方面,CBA恢复主客场,7月腾竞体育主办的2023年英雄联盟职业联赛(“LPL”)夏季赛常规赛深圳主场赛事举行,中超深足俱乐部、五超深圳南岭铁狼足球俱乐部也相继开启主场。

国际象棋大师对抗赛、全国象棋排位赛、全国女子国际象棋公开赛、2023年“李成智”第四届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新秀对抗赛、第33届中国围棋名人战、鹏城杯中国象棋排位赛、围棋女子名人邀请赛,全国青少年马术比赛、中国网球巡回赛(CTA800)、中国飞盘联赛深圳站比赛、FIBA国际篮联3*3挑战赛等其他国际性、全国性重大赛事也陆续上演。

除了竞技赛事,深圳今年的群众性系列体育活动也是“大年”,针对少年儿童组织举办的39个大项、近1000个小项体育单项锦标比赛6月拉开帷幕,8月启动的2023深圳健康活动月活动也将带动更多市民“动起来”。

与赛事火热同步的是,深圳筹办体育消费节,发放体育消费券引导市民参与健身消费,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乐趣、拉动体育消费。通过完善“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功能,上半年新接入近50个以上体育场馆资源,订单量将超过100万宗。据悉,深圳市财政已安排4000万元资金用于发放体育消费券,上半年发放2000万元以上体育消费券,带动市民参与健身、参与消费,预计间接拉动1.2亿元体育消费。各区也将安排发放体育消费券,激发市民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

在深圳,参与运动、享受乐趣与拉动消费,正同步升温。

清凉经济:夜间消费爆火,“花式慢游”出圈

这个夏天,“citywalk”这个新词火爆出圈。

高温之下,年轻人正逐渐抛弃“特种兵式”旅游,回归慢游并注重旅行体验,开启“白天宅晚上逛”模式,也催生了“夜经济”的爆发,促进堂食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在晚间迎来全天订单最高峰。相关平台的数据显示,深圳在全国夜间消费最高五大城市中排名第四。

相关数据显示,暑期以来,“夜游”“夜市”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0%,攻略笔记同比增长160%。以堂食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代表的生活服务品类在“晚七点”迎来全天订单最高峰。

美团数据显示,暑期以来,平台上提供“夜宵”主题团购的餐饮门店数同比增长60%,相关订单量增长超300%。越来越多类似Livehouse、精酿吧、小酒馆等主打沉浸体验、潮流玩法的多元化酒吧业态,正在点燃城市新“夜”态,激活夜间消费新活力。

灯火璀璨处,熙熙攘攘,夜经济火起来。日前发布的《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广东有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揭阳、茂名等14个城市上榜2023年中国夜经济繁荣度Top100城市。根据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的调研数据,七成受访者表示一个城市的夜生活会成为吸引他们去旅游的重要原因。

高温环境下,住客在室内的停留时间显著变长,“住着玩”成为了年轻人的主流玩法。而住玩一体的新型住宿一出现,就成了暑期慢游的热门选择。这个夏天,慢游让游客们有更多时间探寻当地城市风貌,各地的citywalk热度持续上涨。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7月,平台上的citywalk搜索量环比上月增长150%,笔记攻略增长了105%,上海、北京、重庆、青岛、广州、深圳、成都、南京、武汉、杭州等地的citywalk热度最高。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citywalk等新趋势的出现,深度游、舒适游、文化游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游玩新方向,这将催生出新的消费模式,带动文旅、住宿、餐饮、休娱、交通等各类消费业态提质升级。

双城经济:港人北上“反向消费”

前段时间,港人来深“反向消费”“反向代购”的情景刷爆了社交平台。而暑期的到来为港人到深圳逛吃+买买买的热情更添一把火。多个社交平台上,不少定位为“中国香港”的网友发布深圳吃喝玩乐攻略,从深圳带网红卤味、奶茶、糕点等热门美食回香港也成为新潮流,在各大口岸出境的人潮中,常能看到不少提着购物袋的香港人。

随着两地互动频密,港人消费也从餐饮、水疗养生等传统项目,向健身美容、修车保养、电子数码消费、时尚时装,酒店旅游等业态延伸。

港人北上消费的爆火,反映了深港在经贸往来、跨城消费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深度融合,这些融合促进了深港双向奔赴,刺激消费流量提升。深圳消费市场品类丰富、生态体验场景活力多元,以及服务完善而且性价比高的消费体验,这些对港人来深圳“打卡消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港人越来越青睐深圳,也离不开深圳的各种“助攻”。

为吸引更多港客前来,进一步促进深港两地消费与互动,深圳各区、各大商圈纷纷打出“港味”牌,并不断完善服务,提升港客消费体验,努力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港·潮流”购物节(Chic Hong Kong)在深圳开幕。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杨浩翰 摄

政府搭台造节引人气。5月,一场热爆深圳的“港·潮流”购物节登陆福田,近80家香港参展商和超130家香港品牌在活动中收获满满;6月,深圳首个以“港人港企港品牌·港风港味港潮流”为特色的双创夜市街区“小港夜”在盐田亮相……

精准“出招”为消费市场“添柴”。罗湖区派发数字人民币红包,并邀请香港第三方支付公司首次涉足内地市场,率先实现内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与香港第三方支付平台八达通互联互通;第三届南山体育消费季夏季装备升级专场消费券,同时面向深圳和香港两地居民发放。

除了多举措积极推动深港跨境消费,为了让港人来深消费迈入“长红”,深圳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多角度优化港人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服务水平,助力港人来深工作生活“无忧”。

港人来深消费,有利于加速深圳存量商业持续焕新、业态品类持续丰富、销售贡献持续优化,让深圳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打出独特的“深港”特色。深圳市智慧零售协会执行副会长谢永明建议,深圳可借此机会推出类似“港人消费指引地图”“深圳优势产品消费指南”等攻略指引,在营销产品、促进消费的同时,还能推介城市形象。

各种“经济”不断上新,深圳如何将流量变留量

随着消费市场的快速回暖,各种新消费形态也在不断上新。

比如专供暑期档的“研学经济”十分火爆,以文化体验、高校参观为主的“游学”,有明确的体育、艺术、科技、自然、考察等学习目标和任务的“研学”,以及申请国外名校暑期课程的“夏校”,都成为热门;

比如“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追剧经济”,很多人因剧生爱前往打卡,既带旺城市消费更提升城市品牌;

还有因为一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而在全国蔓延开来的“奶茶经济”,美团数据显示,深圳立秋当天奶茶订单62万单,居全国第一。

在气象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一度效应”,即气温发生1℃的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夏季是旅游和度假的旺季,是举办体育赛事和大型娱乐活动的理想季节,也更是销售和消费的季节,而海滨旅游更是热门选择。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传统高温城市的整体出游意愿达到94.6%,受访者中38.4%的居民计划出游2次,35.1%的居民计划出游3次。可见,高温天气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激活消费市场的“新引擎”。

商场里消费氛围浓厚,人气旺。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这对于深圳这个拥有超长夏天的滨海城市而言,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如何迎“热”而上,趁“热”打铁,把流量变为留量,正在向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力的深圳,需要长期做好夏日经济这篇大文章。

(原标题《深圳“夏日经济”花式上新,如何将流量变“留量”考验智慧》)

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关越 三审 田语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