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评荐 | 跨学科视域下国际传播研究的重头著作 ——《介入与塑造:西方媒体与当代国际关系》论析
2023-07-20 10:09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周 隽   魏志江



面对百年大变局和国际秩序的转型,西方媒体如何通过“议程设置”、舆论引导并“制造共识”,从而影响国家外交决策,“介入”和“塑造”国际关系格局,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对胡文涛等著《介入与塑造:西方媒体与当代国际关系》进行论析,以分析西方媒体介入和塑造国际关系的路径、手段和方法,启示非西方国家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需联合争取发声权力,重塑自我国家形象,创建非西方话语体系,并构建非西方国家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以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关键词】西方媒体  介入与塑造   国家形象   国际关系

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日益增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愈来愈难在新世纪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昔日的火药味相比,当今世界西方与非西方的影响力,更多通过文化输出和媒介影响等多元因素构建的国家软实力来实现。正如美国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1]论断,在他看来,任何一种媒介自身的特性能成为一种“环境”,为所处其中的人塑造一种独特的感知方式。新世纪以来,战争与灾难让国际关系更加动荡不安。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文化入侵变得更为隐蔽和别有用心,西方媒体企图利用各种媒介对非西方世界形成价值观的影响和征服,继而影响国际关系的民主和公正。西方媒体作为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第四权力”,不仅是国家政治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国家的外交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而成为“介入”和“塑造”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但是,西方媒体如何通过“议程设置”、舆论引导、“制造共识”,从而影响国家外交决策,并“介入”和“塑造”国际关系格局,学术界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值得庆贺的是胡文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最近出版的《介入与塑造:西方媒体与当代国际关系》(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第一版)一书,不仅从理论上对西方媒体与国际关系的互动历史进行纵向考察和分析,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视角,探讨西方媒体“介入”和“塑造”当代国际关系的角色、路径与方法,而且,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介入与塑造: 西方媒体与当代国际关系》封面图

该书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并体现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主要特色及论著所具有的学术创新性:

首先,作者从多维度理论视角透视西方媒体对国际关系的作用,从而奠定该书的逻辑结构和理论基础。作者以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多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新、旧媒体在走向融合及与国际关系互动中,出现的新闻传播学与国际关系等交叉融合的新理论形态,包括媒体政治、形象政治、媒体外交、网络外交、“推特外交”和公共外交等,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国别比较和个案分析、语篇分析和话语体系建构,以及媒体对大国领袖形象的塑造等,搭建该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如以“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和“中菲南海争端”为研究个案,并通过对美国、英国、法国等大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中等强国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角色类型的国家媒体,如何影响和渗透国家的外交决策,并“制造共识”引导国际舆论,“介入”和“塑造”国际关系,从而不仅奠定了本书研究西方媒体如何“介入”和“塑造”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框架,也极大地增强了本书对研究西方媒体和国际关系互动的逻辑演绎能力。

其次,本书既注重在理论上力求学术创新,揭示西方媒体在国家外交决策和国际事务中的互动机制和一般规律,又注重在把握西方媒体话语体系的情况下,探讨和分析如何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作者在理论视域多维度解码西方媒体对当代国际关系“介入”和“塑造”的路径和方法,并以西方媒体作为一种“软权力”如何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深化对网络外交、“推特外交”等新媒体政治形态与国际关系的内在逻辑互动机制的理论研究,为解码和分析西方媒体的政治、外交功能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此外,本书在目前仍然由西方媒体把持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出版,对于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准确研判西方世界如何利用媒体设置国际议题、制造有利于西方的国际舆论和所谓“国际共识”,具有重要的外交实践意义。尤其是作者以案例分析法,对西方媒体在诸如“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以及“中菲南海争端”等重大国际事件中如何“煽风点火”,甚至以“新闻自由”的名义“介入”和渗透国际事务进行揭露和阐释,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提高与西方媒体对我国的“舆论抹黑”和政治打压的斗争能力,提高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实践能力。

第三,本书还重点探讨了西方媒体如何“介入”和“塑造”国家形象问题,以揭露和剖析西方国家所谓“民主”“公正”形象的虚伪性。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结合,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 K.E.)所说,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西方主流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国际关系的介入有着娴熟的经验,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占据“媒体霸权”地位,随着新世纪网络融合的升级,西方媒介介入非西方国家报道的手段更加隐蔽和巧妙。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深度融合进入一个全媒体时代,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继续维持“媒体霸权”地位,传播主体除了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外,大量通过网络媒体渗透与互动,它们对国际关系发挥着独特作用,非西方国家难以企及。西方媒体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出现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一直在通过特定的路径介入国际事件,影响国际关系的走势。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方式也从传统广播电视的固定栏目变得更为碎片化和个性化,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将经过拼贴、组合的非实事内容,进行别有用心的加工,用更加隐喻和暗示的方式,渗透到非西方大众视野中,塑造他者心中的非西方国家形象,继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公平和正义。西方媒体已经不局限于影响国内的外交决策,这种作用渗透到国际社会会影响国际议题。约瑟夫·奈认为:“媒体有一种重要的功能,它能促使政治家干预特定的国际危机,而忽略其他甚至更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决策者必须迅速回应媒体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流”。因此,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总被媒体牵着鼻子走[2]。正如该书第四章“报道国际事件与参与西方国家的对外关系”中所举案例分析,遴选美国英国法国三个媒体影响力强大的西方大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两个主要以英文作为媒体语言、有较强影响力的中等强国作为研究对象,从国别、历史变迁、政媒互动、重大事件、媒体个案等不同视角进行深度分析,多维透析这些国家的媒体如何与本国的政治生活互动,如何作为工具性力量参与到对外事务中,以及如何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因此,在国际传播新时代,非西方国家应当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推进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相关举措成为非西方媒体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争夺层面,非西方国家总体处于“西强我弱”格局,并且在趋势上呈“西降我升”之势。深入分析西方媒体如何建构非西方国家形象,有利于非西方国家完善国家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增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国际话语权和全球治理影响力。

最后,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该书进行学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构成该书的一大特色。作者团队由具有熟悉多学科学术背景和掌握多种外语的专家、学者组成,因而能够将传播学、语言学和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和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其中有传播学、国际关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如作者从历史纵向的宏观视角,以国际关系三大主流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为探寻媒体“介入”和“塑造”国际关系的逻辑起点,又特别重视从新闻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或者政治学的融合,对新媒体业态如形象政治、媒体政治、媒体外交、网络外交、推特外交等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性研究,从而运用新的学科交叉理论,创建媒体与国际关系互动的新范式和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介入”和“塑造”国际关系的不同路径和行为方式以及影响效果等。

此外,该书也对我国和其他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以及建构自己国家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有益启示。面对强权政治和西方国家的联手报道,非西方国家应联手摆脱西方媒体影响,建立民主与公正的国际关系,积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推动议程设置,提升全球话语权。在各种重大国际化媒体活动中,以我国为主的非西方政府机构和新闻媒体,都应把握信息的发布主动权,严格遵守国际互联网传播规律,增强独立设置议题的意识,破除西方传媒话语局限与霸权思维,用多种宣传渠道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从而牢固掌握国际话语权。同时,加入全球对话系统,加深了解,寻求全球共鸣。中国的国际传播要在传播渠道和内容上,针对国外受众作出适应性调整,准确完整地展现新闻真实,破除西方对华刻板观念和话语霸权,尽快消解其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污名化,真实地做到大国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完美融合。

总之,在百年大变局和国际秩序转型的新时代,《介入与塑造:西方媒体与当代国际关系》一书,在西方媒体如何“介入”和“塑造”国际关系方面进行了综合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在理论学术创新和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实践能力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进一步向读者推荐,并期待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周隽系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中心主任

作者魏志江系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研究所所长

注释

[1] 李熙珍.理解麦克卢汉.人民出版社,2014:59.

[2]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34.


实习编辑 吴昕圆  审读 李 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