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第十九届文博会粤港澳大湾区馆云浮馆,放置于大圆桌上的烧鸡、鲍鱼、烤乳猪等19道“粤菜”映入眼帘。逛展的观众望着精品菜肴垂涎欲滴,拿起菜品旁边的筷子,准备夹起试吃,嗐!纹丝不动,走近细观,才发现“硬菜”原来为奇石所雕,但只可观赏不可入口。
市民拿起筷子夹“菜”。 受访单位供图
以石为材,“烹”一顿饕餮盛宴,广东云浮工艺石艺大师做到了,并将它们带来了深圳。
用石头雕出鲍鱼大餐
“这道菜叫《诸事顺利》,这道名为《发家致富》,这道是《包罗万象》,还有《富贵鲍鱼》。菜名带有独特的粤式风格,代表着对人民的祝福。”云浮展馆有关负责人叶影楠介绍。这些石艺精品“菜肴”均出自云浮本地优秀石艺大师之手。他们根据石材天然纹理、色泽进行巧妙雕刻而成。
“所有雕刻的工艺品没有经过染色,也不是两块石头拼接而成,全为原生态的雕刻。”叶影楠指着桌上的菜肴说,如桌上的一道荷包蛋虽有白黄两色,但出自同一块久经沉淀的大理石,经石艺大师雕刻而成。
梁奋勇制作的《富贵鲍鱼》。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一桌的粤式“硬菜”,以工匠之手展示云浮好客之心,阐述湾区生活之美。
“文博会上的《富贵鲍鱼》是我从国外一个岩洞里捡回来的边角料制作而成的,花了大概半个月。”云浮石艺大师梁奋勇回忆道,在石头变成“鲍鱼”之前,他望着这块无人问津的石材思考了7天,如此美丽又形态特殊的玉石不能浪费,看着玉石一块块突起的石角,他突发奇想决定“烹”一餐鲍鱼。
“把这道菜带来文博会,是希望能展示我们云浮人在石艺上传递出的文化价值。”梁奋勇说,在云浮,每块石头都有它的故事,不能浪费每一块看似无用的石头,工匠负责将它的价值挖掘出来,展于世间。
云浮人血脉中的“石文化”
梁奋勇的故事,映射云浮人与石头打交道的一生。
1967年,梁奋勇出生在广东云浮的一个小村庄里,石艺雕刻的血液或许从古至今一直流淌云浮人的血脉中。打从记事起,梁奋勇就喜欢研究工艺美术。初中毕业后,他考入云浮工艺总厂学习,成为一名石艺师。22岁,梁奋勇离开总厂,筹资创业,开办了石雕工艺厂,承接建筑石材的工艺加工。“以前云浮多用当地的云石为原料,云浮的山石几乎被开采殆尽。现在我们行业转型,大家从国外采石,将石材精加工,不再是只做粗加工了。”梁奋勇说。
云浮展馆展出的石头“荷包蛋”。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云浮地处西江流域中游,属喀斯特地貌,因此风林众多,多地盛产云石,石山便有32座。早期,云浮人就地取材,利用石头开始制作石人、石马、石舂、石磨等。到了清朝,云浮出现手工锯石作坊,组建“云石行”,生产的“东安花石”曾出口到东南亚。1988年,云浮制作的大理石大型壁画《天长地久》被安装在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梁奋勇是壁画的制作者之一,他见证了云浮石艺走向了世界。
多年开采,云浮本地石材资源几要消耗殆尽,大、小石山不再,仅剩现在所见到的残余小山——“云石遗址”。为加快石材行业的转型升级,云浮培养了像梁奋勇这样的石艺人,并加强了石材的环保、金融、营商的管理。大型建筑石材工艺原材料多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美国、意大利等地。
诚邀四方宾客鉴赏精品
“云浮有20万人以从事石材加工行业为生,来到云浮你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的石头工艺品。”叶影楠说。石头是云浮人手中的宝贝。经历了“无石”时代,面对一块被人遗弃的边角料,对于云浮人而言也是一块珍宝。
经过长年的变迁与发展,如今的云浮石艺不仅有石雕时刻,还可以运用石板材的边角料、碎料制作精美的图案和书画,以及花瓶、玉盘等实用器皿。
“来到文博会展出的所有的石头菜都是我们经过精心挑选而展出的,这不仅是体现我们在石文化上做出的多项突破,也是为了邀请各方来客共品岭南文化盛宴,共享粤式美好生活。”叶影楠说。
“云浮人性格和石头一样,始终坚守自我本心。来到文博会,也是希望大家都够看到、感受到我们的石文化。”梁奋勇说,自己目前还在雕刻一件名为《红红火火》的作品,希望能在来年文博会上展出。
(原标题《云浮石雕大师为文博会带来一桌“美食” 都是“硬菜”!全都是用石头做的》)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