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书评|数字与人文的融合是否可能?
徐曦
2023-06-11 08:54

数字人文究竟是什么?它源自何处,现状如何?它与传统的人文学术是何关系?进行数字人文研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技能?国内外有哪些成功的学者和案例可资借鉴?这些问题,是许多接受过传统人文学术训练,而又对新技术充满好奇,跃跃欲试者所迫切关心的。清华数字人文丛书推出的《数字人文与语言文学研究》,以516页的厚重篇幅,汇集了活跃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二十多位中外研究者的文章,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数字人文在语言文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实绩,也为我们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语境和有力的启示。

《数字人文与语言文学研究》

刘颖 姜文涛 陆晓芳 主编

译林出版社

2022年10月版

本书的第一部分包括八篇综述类文章,追溯了西方数字人文发展的历史、当下中国数字人文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流行的研究进路进行了反思。从中可以看出,“数字人文”并非凭空生造的新术语,与传统人文学科的隔阂也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深。实际上,在人文学科研究中运用计算机和计量方法,有着不短的历史。早在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之前,已经有人尝试通过计算和分析大规模数据来探究文学和历史问题。

学界一般把数字人文的实践开端追溯到1949年。当时,意大利神父罗伯特·布萨与IBM公司合作,运用计算机文本分析来为欧洲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编辑词汇索引。早在19世纪末,美国物理学家托马斯·门登霍尔就对文本中词汇的平均长度进行测量,试图以此辨析作家的写作习惯。这种方法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计量文体学。

中国学者的起步也不晚。1920年,近代史学先驱梁启超在东南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就提出了“历史统计学”的概念。他指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出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在他看来,要观察整个社会活动的变化,借助统计学的方法,来“观其大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从事计算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古代文学和近现代思想史的学者,都在各自的专业开展了搜集大量数据、建设语料库和数据库、对文本和档案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的研究。虽然这些实践未必在当时被冠以“数字人文”之名,但究其实质,都可以归入数字人文的范畴。

2016年,本书的两位编辑姜文涛和陆晓芳,在《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上编辑、策划了一个聚焦数字人文研究的专栏,取名为“观其大较”,本书的多篇文章最早就刊发在其中。由此,也可见国内学人意欲赓续本土传统,而非只是跟随西方学术潮流。正如其中作者之一、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陈静老师在反思数字人文在当下中国的境遇时所写的:与其说“数字人文”是一个发源于西方,被译介引入到中国的学科,不如把它视作“在一个历史趋势下,从自身的研究需求出发,意识到在数字时代的一种学术研究转型。”

既然是转型,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必然意味着新的挑战。数字人文要求研究者具备基础的统计和计算机知识,最好掌握Python、R语言、Wmatrix等编程语言和计算软件,但最大的挑战或许是研究惯习的改变。钱锺书曾有一论学名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孤灯一盏,清茶一杯,于陋室中手捧一卷,独自涵泳体味,忽有所得,则奋笔疾书。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传统人文学者做学问时的写照。人文学者强调独立思考,习惯单兵作战。而纵观书中提及的多个案例,无论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弗兰克·莫雷蒂提出的“远读”,苏真等创办的“芝加哥文本实验室”,还是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都需要费用昂贵的计算设备、大规模的团队配合、跨学科的专家协作、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这种做学问的方式,更接近理工科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如何因时而变,如何充分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合作,而又不失去自身学科及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这是未来人文学科研究者需要思考的。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数字人文的定义人言人殊。在本书的访谈中,莫雷蒂和苏真都认为这个名称过于模糊,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工作称为“计算批评”或是“计量的”“计算的”研究。数字人文不会彻底颠覆传统的人文研究,也不能化解人文学科在新媒介时代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与其纠结于某项研究算不算是数字人文,使用数字的计量方法是否意味着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背叛,不如摸着石头过河,去大胆尝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反思和调整。本书不仅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基本理论,而且提供了七个具体的“研究案例”,包括英语现代主义中的俳句、李劼人《大波》三部曲中的人物功能、钱锺书《围城》中的比喻等多个话题。不仅要敢于“拿来”,更要敢于“去做”,这或许是三位编者对犹豫不决的“观潮者”们的鼓励。

延伸阅读

《E考据故事集》

艾俊川 著

中华书局

2023年2月版

按照“义理、考据、辞章”的说法,在中国人的精神创造中,考据三分天下而有其一,代表着传统学术研究。本书作者是知名古代印刷史、古典文献研究学者,也是近十几年来引领风气,借助E考据工具进行文史研究的佼佼者,书中收录的20多篇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文章,就是作者利用E考据,通过数据库、互联网搜索,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挖掘、梳理、考订而创作出的。

(原标题《人文天地·书评|数字与人文的融合是否可能? 》)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周斐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