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文湾区 促进文化交融 专家学者聚焦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
深圳特区报
2023-06-09 08:07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精神,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分论坛之一“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港澳台、内地的文化领域政府部门人士、高校智库学者、企业机构代表、学生代表,围绕大湾区文化融合和促进文明互鉴展开讨论,共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文湾区建言献策。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分论坛之一“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在深圳举行。

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局局长张强,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秘书长郭黄颖琦,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协办单位香港中联办宣文部、澳门中联办宣文部、广东省委宣传部以及承办单位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广电集团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分论坛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澳门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原院长邵宗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蒋述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集古学社社长、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郑培凯,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委会顾问、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发表主题演讲,带来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佳句频出,气氛热烈。

“多元文化涉及不同语言、族群、风俗习惯。多元文化的前景,应当是融合,而非对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集古学社社长、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郑培凯开宗明义建议,湾区各地可设立“大湾区多元文化发展基地”,广邀港澳台与海外学者艺术家进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助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澳门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原院长邵宗海在《海峡两岸文化的融合推进》主题演讲中表示,其实在大陆,不管你到任何一个省份,包括广东、湖南、浙江等,尽管说的是家乡话,但是也并没有太大的隔阂。“中华文化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五千年来的文化,一直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动情地说。

对话交流环节中,与会嘉宾先后围绕“文化政策与文化建设”“交心与交融”“创新与发展”“交流与互鉴”4个主题展开探讨交流。其中,以一身旗袍亮相的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秘书长郭黄颖琦深情说道,“今天我穿旗袍出场,并不只是因为出席今天的场合才穿,而是因为我很喜欢穿旗袍。”她认为,中西文化荟萃是湾区独特的文化背景,香港的流行文化就是最好的体现。

论坛上,澳门乐团大提琴首席吕佳先生现场演绎由法国作曲家创作的《天鹅》,他表示,“天鹅妈妈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我们这几只小天鹅就是在祖国母亲的支持下、保护下,共同发展我们共同的中华文化。”

此外,首部中法融合戏剧《尚伯岱车站》片段也在论坛上精彩首演。这部创新改编戏剧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和粤剧表演内容融入法国经典喜剧和爵士音乐中,以音乐剧的形式演绎一个诙谐幽默的故事,该剧片段首次亮相即引起广泛关注,获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论坛在中山大学港澳台籍学生带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歌声中圆满落幕。本次论坛是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专家学者首次就“建设人文湾区”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与会来宾一致认为受益匪浅,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正如总书记所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梓欣)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用文化融合促进人心相通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8日在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上发表题为《岭南文化传承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及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发展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大湾区人群共享同一种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融合,用文化融合促进人心相通,更深入地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陈春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广东,深入历史街区、文化地标和文物馆,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广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切关怀、寄予厚望。

“岭南,顾名思义,即南岭山脉以南,应该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也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陆地面积约45.4万平方公里。” 陈春声说,粤港澳大湾区在岭南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而岭南文化的特质和样貌,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陈春声指出,岭南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一直生活着众多的人群,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有相当大的差异。以语言划分,岭南的人群明显可分为三类:一是讲广州话(自称为“白话”);二是讲闽南话;三是讲客家话。这些不同的人群,到今天都已成为承载岭南文化的主体。

“今天,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学界,都在积极讨论岭南文化与大湾区之间关系,这可以视为岭南文化‘自觉’过程的一个新阶段。我们当然可以在学理上论证这个阶段的合理性,岭南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同人群不同传统交流、互动、融合的过程,大湾区的历史发展,自然也会成为这个过程的体现形式。” 陈春声说,粤港澳三地原本就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近代以来香港、澳门的繁荣,就是众多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共同造就的。可以说,大湾区本来就是一体的。当然,由于历史原因,近代以来,粤港澳三地也相对独立发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但大湾区的人群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地区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这些根本特点并未改变。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朱辉豪)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从五方面推动大湾区文艺融合发展

6月8日,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在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诉求中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融合与发展》的主题演讲。蒋述卓教授强调了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标杆,大湾区文艺是承接岭南近代对现代化追求的精神与魂魄,并具备新时代对中国式现代化诉求的特质。他提出了推动大湾区文艺融合与发展中的五个方面表述,包括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文明形态转型的反映、开放与兼容并蓄的胸怀、科技与人文关系的处理以及地理视角的转变。

另外,蒋述卓教授提到了大湾区的地理视角的转变,从以山为界转向指向海洋,这为海洋文艺、海湾文化、岛屿及半岛文化、滩涂盐沼湿地文化、红树林文化以及与海洋相关的台风和海洋运输等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元素具有隐喻色彩和象征意义,将在大湾区文艺中得到充分展示。“过去的岭南是以山为界来作地理划分的,是陆地的视角,而如今的大湾区的地理视角是指向海洋的,这便是新的视角。要站在更为宏阔的视野来审视大湾区文艺的存在与未来路向。”

蒋述卓教授的演讲为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融合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文化价值观、文明转型、开放创新、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性。正如蒋述卓教授所说的:“我们应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中,通过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融合与发展来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展示人文湾区建设的历史背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发展,并将其落实到实际的措施和行动中,包括加强与港澳、台湾的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以及推动两岸人文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蔡易成)

粤港澳文化各具魅力 三地嘉宾共话“文化政策与文化建设”

6月8日上午,在文化强国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集古学社社长、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郑培凯,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以及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旅游局副秘书长郭黄颖琦就“文化政策与文化建设”为主题开展了交流与对话。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嘉宾结合自身的见解,阐述了粤港澳三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融合基础。

大湾区文化将担当重要角色

郑培凯表示,中华民族一开始就是多元,要如何融合,如何变成中华文明的一体,这是一个重要课题,这也牵涉到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与历史认知。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中华文明以后还会继续延续下去,并且凝聚成中华文明的一体。

从这样的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就能看到大湾区必将在其中担当重要角色,因为这里接触西方现代文明比其他地方都更多、更早,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包容天天都在上演,处理好这个事情,必将为中华文明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养料。

密切联系的地域差异

陈春生谈到自己的演讲题目时说,中国的大一统文化的内在一致性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地域差异,这是一个历史的辩证。不同的文化间不断学习、交融,王朝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才会逐渐深入人心。历史上,各个地方的本土文化也随着时代而相互影响演进,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所在。

其实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民间文化交流一定是很重要的点。中山大学在100多年前就设立了这个学科,中山大学在做人类学,做民族学的,很多学院都做,特别是1949年以后,因此我们应该更关注基层和民间文化。

澳门将在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上作更大贡献

梁惠敏表示,澳门文化的根就是中华文化,但是在过去百年的时间里,澳门多了很多与西方文化,特别是葡萄牙文化的交流。所以,澳门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里有其独特的一面。当前,国家给予了澳门较高的战略定位,澳门人都非常珍惜。那么往后的发展,无论是社会上还是文化上,澳门都会以国家给的定位为清晰的指引。

她说:“在这里我们谈文化共融,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新使命这方面,我们必须发挥好澳门的角色和定位,因为这本身是可以促进澳门多元化发展的。澳门在推动文化项目的时候,必定会考虑更多如何利用好澳门这个平台,在促进多方文化交流上作更大的贡献。”

香港将助力中华文化增强影响力

郭黄颖琦表示,当前,香港成为了对外文化的交流中心,为香港提供了一个文化发展的机会,这体现了国家对于香港,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期望。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下,香港还拥有中西文化荟萃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特色,再加上香港广泛的国际化,可以让香港好好把握优势,成为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增强影响力的一个平台。

她谈到了香港的流行文化,郭黄颖琦认为,香港的流行文化在华语观众中仍然有较强的影响力,通过流行文化,可以把香港的创造精神传承下去。并且香港也十分重视内地的文化,近年来一直让很多香港艺术家到内地交流合作,做了一系列工作。未来大湾区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一定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伍敬斌)

大湾区城市要交心与交融 深港澳台嘉宾畅谈人文湾区建设

6月8日上午,在文化强国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上,4位来自深港澳台的嘉宾就主题“交心与交融”展开了交流研讨。嘉宾们结合自身经验畅谈人文湾区建设与增进文化认同,发言过程中频频爆出金句。

澳门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原院长邵宗海,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教育大学协副校长,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周文港,深圳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发展办公室主任韩望喜,澳门乐园大提琴首席吕佳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邵宗海:拉近两岸关系

邵宗海发言表示,大湾区的建设让港澳地区都迎来正面变革着实不易,如何加强大湾区的吸引力是重中之重。他表示,老一辈人讲民族性、同胞情,如今年轻人更看重机会和利益,大湾区应为更多台湾同胞谋求利益发展。

面对现场一位来自台湾的学生提问,邵宗海说:“希望大湾区有更多的机会吸引港澳台青年。”他还表示,这位台湾学生在广东求学,正说明受到大湾区的吸引,希望能把这个消息传递出去,不断拉近两岸关系。

周文港:文化能动人心魄

周文港分享了自己在粤澳港的见闻。周文港表示,自香港有完善的选举制度跟“爱国者治港”后,人文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来到深圳后,这里的文化产业之丰富更是令他眼前一亮;澳门的音乐馆也给周文港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表示,文化能动人心魄,尤其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歌剧表演更是如此。大湾区若能发挥自身文化影响力,把散落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化题材发掘好,娓娓道来地讲好中国故事,相信会有更出彩的效果。

韩望喜:“仁者无敌”就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特质

韩望喜发言表示,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岭南文化作为集中代表更是如此。中华文化因其博大包容而享誉世界,不以血统区分,而以文化认同为重,认同中华文化便是中国人,而“仁者无敌”就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特质。

谈及新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完成有创造性的转化,他表示,中华文化是活的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建立民族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与传承的目标。

吕佳:用好的艺术作品建立文化认同

作为新时代澳门音乐人代表,吕佳用香港音乐举例说明音乐的传承对当下湾区文化发展有何启示。他表示,香港音乐因其独特的原创性,不仅地域传播范围极广,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香港文化、中国文化。

吕佳还表示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就要朝着最能代表地域文化的方向而努力,既有典型性,又有流行性,能被普罗大众接受和欣赏。而最重要的,就是音乐的可持续性,好的艺术作品能形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集体回忆,当用音乐传播中华文化时,也极易与听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赞)

《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文化湾区建设具划时代意义

“香港文学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自1997年回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模式下,兼容并包,保有她文化桥梁和文化窗口的作用。”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委会顾问、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8日在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上说,毋庸置疑,香港既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眼下国家赋予香港作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强香港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地位,对香港文化艺术界增添动力。

潘耀明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经济发端,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学是文化的精灵。所以,今天提出文化大湾区的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

潘耀明还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大湾区人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相信,通过这次建设人文湾区的高峰论坛,将有利于香港融合在大湾区文化的广阔港湾,加强香港作为大湾区文化港口地位和文化桥梁的交流作用,使这颗东西文化涵养的东方之珠愈益璀璨明艳!”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朱辉豪)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塑造人文湾区 促进文明互鉴

6月8日,在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发表了以《塑造人文湾区,促进文明互鉴》为主题的重要演讲。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在新时代的支点战略,既要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担当先锋队和排头兵,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示范,也要扬帆出海,参与国际竞争,争夺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

吴志良指出,广东省应加快整合内地九个城市的优势,形成合力,而港澳两个特区则应联手合作,以加快人文湾区建设的步伐。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香港被定位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澳门被定位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在吴志良看来,为了实现这一光荣任务,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历史大背景下港澳的历史叙事,加强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增强港澳同胞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另一方面,需要拓展港澳的世界叙事视野、经验和能力,充分发挥港澳作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功能,强化港澳的国际传播平台作用,加深世界各国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政策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蔡易成)

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科技与文化协同发展大有可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联系愈加频繁,湾区各城市在音乐等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日益紧密。广州交响乐团团长、我国著名双簧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陈擎教授,在8日举办的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是古典音乐发展最火热的地区之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协同方面大有可为。

陈擎谈到,粤港澳大湾区在乐团质量、文化消费市场和文化品牌等方面优势突出,在国内已是古典音乐发展最火热的区域之一。湾区内至少有4支国际知名且富特色的交响乐团,如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和澳门乐团。其中香港管弦乐团是国际化的一流乐团,也是内地众多交响乐团的学习标杆。

凭借扎实的经济基础与科技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湾区古典音乐人的线上传播意识也较为超前。陈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广州交响乐团是首个在QQ音乐上做官方专区的古典乐团,其次是深圳交响乐团。既满足了全国古典乐迷的需求,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引领作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协同方面大有可为。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杨琪)

(原标题《专家学者聚焦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  共建人文湾区 促进文化交融》)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