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隆重推出《觅游忆境——赵瑾雅玻璃艺术展》,这是青年艺术家赵瑾雅首次国内个人大展,呈现了其创作于2018至2023年的30组玻璃雕塑作品,以及最新的水彩实验画和创作手稿等。
赵瑾雅和她的作品。图片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提供
展厅现场。
1994年出生的赵瑾雅在中国美术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前往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先后获得文学硕士与研究硕士学位。目前,她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并将于今年前往皮尔查克玻璃学校继续她的创作。
气质朦胧的玻璃作品。
不合“常规”的玻璃作品。
现场所见,赵瑾雅的作品非常“出挑”,每件玻璃作品都由朦胧的色彩与富有韵律的曲线构成,呈现出一种柔软的呼吸感,打破了人们对于玻璃清、冷、硬的固有印象。出于对玻璃吹制工艺的独到见解,她运用颜色渐变与结构层叠,在创作中唤起“触觉般的视觉”。策展人冯震霆介绍,这种富有张力的表现方式,源自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与思考,并凭借对于玻璃、色彩和美学的研究达成。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赞美、时光荏苒的追忆,或是身处东西方文化碰撞前沿的矛盾与自我认知,都完整呈现在她的作品中。
赵瑾雅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并在现场担任导览。她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作品。
《日落黄昏时》创作于2018年,是她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的一组作品,也是这次展览中最早期的一组创作。艺术家日后创作中对于颜色、喷砂的运用,在这里已可窥一斑。
《不存在的存在》回国后进行的第一个系列创作,包括了对重逢的欣喜、对文化差异以及独处的感受。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提供。
《最后一丝涟漪》创作于2022年,作品描绘的是“石头掷入水中激起的浪花中最后的一丝”。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与艺术家具体的经历、感受,以及身处情境有关。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提供。
在反复的尝试中,赵瑾雅对玻璃工艺以及材质的各种特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让她得以创作出体量更大、颜色及形状更复杂的作品。《2021年8月7日12:39》创作于2022年下半年,灵感来源于一次长白山天池的家庭旅行。此件作品由艺术家几种常用形状组合而成,实现了两种颜色的渐变效果,利用喷砂做出渐变雾面,营造出若隐若现的层叠效果,这些都是赵瑾雅作品中标志性的工艺和美学。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提供。
《回到这里》代表了艺术家创作的一个新阶段,其中用了更险峻的形状组合,用色也更果敢、色彩对比更强烈。
赵瑾雅认为,玻璃是探索环境、情感和个人经历主题的理想媒介。据悉,她的作品被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英国阿尔斯特博物馆、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青岛市美术馆、捷克布拉格玻璃画廊和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并持续在国内外展出。
展厅现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不仅是赵瑾雅作为独立艺术家在国内的首次大型个展,也是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首度与国内年轻玻璃艺术家合作的个人展览。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负责人陈建明表示,该馆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海内外一流的玻璃艺术交流。未来,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将进一步着眼国内玻璃艺术,特别是与年轻艺术家的交流与传播。“我们期待能碰撞出更多元的火花,也为观展的朋友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他说。
(原标题《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首次携手国内青年艺术家共同合作 觅游忆境,不一样的玻璃艺术》)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