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晓孔特别说》。
最近,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绍兴鲁迅纪念馆里,鲁迅抽烟的网红墙画不妥,还把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政务服务APP)。孙女士投诉的理由是,墙画有引导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会误导青少年,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
此事走红网络后,不少网友直接“炸锅”,觉得简直“离了大谱”,还有人要让鲁迅戒烟。目前舆论的主基调是认为鲁迅吸烟的墙画无伤大雅,而孙女士有点无理取闹的意思。
鲁迅夹烟的形象,多少人是从小看到大的。可为什么这次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呢?
我认为这首先反映了一种现实矛盾,那就是虽然当前社会大家的禁烟意识已经普遍提升,但生活中依然存在较多的公共场所吸烟行为。另一方面鲁迅抽烟墙画到底妥与不妥,其实背后是一场公共空间中对于文化符号解读权的争论。
从这两个层面来分析,我们都不能以对标“印象中鲁迅形象”的思维惯式来武断孙女士投诉之举的对与错。
据媒体报道,孙女士自称是一名控烟志愿者,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作出投诉举动也是她经过查询准备和深思熟虑的。她认为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而墙画是去掉了书房背景,成了室外公共场合吸烟,且相较原图,墙画的烟纹也更大。
更为重要的是,这幅墙画经过游客的“二次创作”,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而打卡的方式就是到这面墙比着鲁迅的画像,点燃打火机或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
由此看来,这幅墙画无论从创作诞生再到传播出圈,早已脱离了单纯“纪念鲁迅,宣扬其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传播语境。反而带有一种很强的网络玩梗的娱乐化意味。
当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化符号已经被娱乐化解读,甚至戏谑,那它在公共语境中产生的传播影响便是不可控的。我们有理由考虑到它可能产生的不良引导,并作出相应处置。
历史中的鲁迅烟不离手,而画在墙上的鲁迅或许可以“戒烟”。至少当地场馆和有关部门应该安排工作人员,在现场对“点烟打卡”的娱乐化行为进行劝诫和制止,做好公共健康倡导和文明旅游引导工作。
【此前报道】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