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0后艺术家李鸿韦国内首次个展“和合共生”开幕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2022-11-18 16:43

近日,中国80后艺术家李鸿韦在国内的首次美术馆个展“和合共生”在龙美术馆(西岸馆)西楼展厅对公众开放,20余件结合了不锈钢和陶瓷碎片的雕塑装置作品吸引了众多目光,策展人王薇称:“零散的结晶釉瓷片与冰冷的不锈钢材料,破碎与完整,共生共存,又对立依赖。”

《混沌》系列 照片均由龙美术馆提供

《嵩高 #1》

《混沌 #1》

展览以艺术家今年最新创作的《嵩高 #1》、《混沌 #1》启幕。《嵩高 #1》似矗立在沙漠中的巨型仙人掌,当代的、工业的不锈钢与历史的、手工的结晶釉瓷片结合,圆润流畅。《混沌 #1》英文The Origin,天地万物的起源本是浑然一体的状态,艺术家选择用蛋的形状来体现,既是旦,也是诞,是升起的太阳,也是诞生,同音异义赋予作品东方的文化内涵。为创作《混沌#1》,李鸿韦砸碎了200多件亲手烧制的结晶釉陶瓷器皿,取合适的陶瓷碎片,一片片嵌在作品上。因为体量过大,作品被拆分成3个部分运到展厅里,又耗费了8天时间重新组装。

陶瓷是李鸿韦的标志性创作材料,沉迷烧瓷也是他的生活乐趣,在北京的工作室里,李鸿韦有7个窑炉,最多时一炉烧3件陶瓷器皿。满意的才被他留下来,烧裂、烧炸甚至釉色不好看的,都被他亲手砸碎。而100件里,只有约10%才是李鸿韦“觉得真正有价值的,达到博物馆收藏级别”。

《冬瓜瓶》

《橄榄瓶》

《观音瓶》

本次展出的三件结晶釉陶瓷器皿《冬瓜瓶》、《橄榄瓶》、《观音瓶》,就是幸存的10%,全靠艺术家本人人工调节升温速度、温度高低、烧制时长等,以达到实现不同的纹样、色泽的目的。这系列陶瓷器皿也被大英博物馆、以色列国家博物馆、哈佛艺术博物馆、耶鲁美术馆、艾弗森艺术博物馆、卡内基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碎片第列——屴》

紧邻陶瓷器皿的是一组《屴》系列,传统陶瓷边缘被切割成流动的波浪纹,瓷器本身质韫珠光的特性与不锈钢如镜鉴般光亮的表面和谐地组合在一处。手工锻造的不锈钢板,按照陶瓷不规则的外形,切割、焊接,两种材料完美结合,毫无违和之感。结晶釉绚烂的图案与雕塑简约的造型间的反差,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视觉层次。

《玄》系列

《玄》系列被细细的钢索悬挂在展厅中,雕塑上部的不锈钢结构仿佛被牵扯变形,呈现出向上升腾的轻盈态势;而瓷器下方的不锈钢部分,则似水滴在重力吸引下,缓缓垂落。陶瓷本身的脆弱性所隐含的对稳定和平衡的需求,与悬于一线这一看似冲突的展现手法,给观者造成了更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和张力。

作品名称《玄》,李鸿韦利用了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谐音双关”的特性,以“悬”的方式,隐喻“玄”的哲理,从而完成了从对作品材料和技艺的关注,到对内在观念传达的转化。

本次展览展期至2023年2月19日。

《平衡的寓言》

(原标题《李鸿韦个展“和合共生”开幕  陶瓷和不锈钢,在破碎中完整》)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范京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