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在位于东区齐富湾社区的白沙湾村,爱国拥军、崇军尚武的风气蔚然成风。在这里,村民秉承祖辈革命传统,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持祖国国防事业建设。据统计,数十年间,这个人口不过2000人的村子先后有55名村民参军,现役军人4人。
“迎战友,回村一聚。”每年八一,村委会都会精心组织村中退役军人相聚一堂——“重温军营梦,共叙战友情”。在白沙湾,父子兵、兄弟兵比比皆是。
汤坤洪(右一)与两个儿子是“父子兵”
接力从军,一家出了4个兵
“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此话不假,汤坤洪父子、叔侄4人就是例证。
今年55岁的汤坤洪于1984年参军入伍,先在海南省某部队服役1年,之后的4年被分配到辽宁省绥中某部队。跨越南北的巨大差异让他颇感不适:从小吃米饭长大,吃不惯馒头,东北的冬天零下20多度,手背和耳朵经常冻烂到没有知觉。
长跑10公里、枪击练习,长年累月的磨砺加上战友的关心让汤坤洪心态变得越来越积极乐观。1989年,当他退伍回到家,在部队的变化让家人非常欣喜,尤其是从小陪他长大的奶奶。帮家里上山劈柴、去田间做农活,汤坤洪成长为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男人。
汤坤洪有两个儿子,自孩子幼年时期,便时常听父亲讲述军营里的故事,耳濡目染下,兄弟俩从小就立志参军。如今,大儿子汤汉彬已经完成两年义务兵生涯,退役回家,小儿子汤浩杰仍在部队服役,今年即将退伍。
“好男儿,就要去当兵为国效力!”对汤坤洪来说,能把两个儿子都送进军营,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兄弟俩变化很大,以前在家啥都不干的老大,退伍回来洗衣做饭叠被子样样都在行。两年没有见面的小儿子现在也学会关心人了,逢年过节都会主动问候。”
今年37岁的汤建标是汤坤洪的侄子,受叔叔影响,他也打小对军营充满向往。2004年他顺利通过考核应征入伍,来到广西柳州某部队服役。
汤建标在部队很快找到了归属感,更有动力迎接挑战。下连后,在娱乐时间班里开展的“计算游戏”中,汤建标在3秒钟内就能算出200以内的6个数字加减算式,被领导看中后他从侦察兵转变为炮兵瞄准手。
一日当兵,终生为国。这样的理想信念让汤建标退伍后依旧保持自律的好习惯,每天坚持跑步、打球等。此外,他还加入东区民兵应急分队,每年都积极参加民兵集训,从未缺席,每当有需要,他总是挺身而出,多次参与台风、山火等救援任务。
兄弟同心, 携手共圆军旅梦
在白沙湾村,兄弟俩一起当兵的更多,相差5岁的汤嘉权、汤嘉亮兄弟就是其中一对。“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父亲11年前说的话,哥哥汤嘉权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
父亲以前也有个当兵梦,奈何各种原因阻碍没能成功。汤嘉权说,他自小就特别喜欢看革命英雄事迹的文章,加上父亲的耳濡目染,早已下定决心要参军入伍。2009年听说社区里正在征兵,高三刚毕业他就报了名,通过层层考核最终来到山东服役两年。
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小伙到了北方,吃不惯面食、手常被冻伤……对于部队生活的艰苦汤嘉权历历在目,但当兵对他来说更是一件改变人生的大事。入伍前的他性格非常内向,平时喜欢宅在家里不出门,当兵之后不仅身体素质变好了,也更加注重和身边人的交流,更懂得关心别人了,周围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变化。
在哥哥和父亲的影响下,弟弟汤嘉亮2015年大一刚结束便应征入伍,在云南服役两年。“当时进了新兵营待了没几天就想退出了。”汤嘉亮调侃道,“当时大家都把退伍挂在嘴边抱怨着又苦又累,但每个人还都是认真地训练,坚持到最后。”
如今兄弟俩都已退役,哥哥汤嘉权成了东区一名消防员,消防队和部队生活很像,也要训练体能、技能,所以他依然保持着严格的自律习惯。为人民服务成了汤嘉权的信条,“或许是受部队的正面影响,我想多做有意义的工作。”弟弟汤嘉亮也是这样想的,他今年刚完成大学学业,正准备找一份有意义的工作继续发光发热。
见习编辑 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