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行将消失的手艺活:巧手织活竹品 非遗指间传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4-30 17:53
摘要

在第133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坚守行将消失手艺活的工匠人。

在第133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坚守行将消失手艺活的工匠人。

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工艺竹编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产量、高效率的现代工艺制品取代了传统竹编产品的地位,这种窘境使得竹编的手艺人越来越少,竹编技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是在怀化黔阳古城里,作为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黔阳竹艺传承人的罗云军却不断坚守这项手艺活长达30多年。

在怀化黔阳古城的这间窨子屋里,一大早,罗云军正在用竹篾编织一个小簸箕,一个小簸箕要用到大约200根竹篾。只见罗云军用竹篾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不同颜色的竹篾逐步形成不同的图案。

纯手工制作竹编30多年的罗云军,双手十根指头都呈现出紫色,这是每天用竹子编织逐渐形成的。一根根厚度不到1毫米、宽3毫米、长50厘米的竹篾在罗云军手中经过蒸煮、上色、编织,变成灯笼、篮子、手提包等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

当地人用竹子制作竹制工艺品的历史源远流长,黔阳“毛氏竹艺”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现年53岁的罗云军,从小对竹艺兴趣浓厚,师从竹艺大师毛兆良,成了“毛氏竹艺” 第六代传人。

如今,罗云军又把竹编技艺传承给了儿子罗志民,罗志民在父亲的影响下,为了改变现状,多次外出学习求变。回来后,大胆创新竹篾技术,制作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各类挎包。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竹编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需要工匠默默坚守和虚心传授,为了推广竹编文化,罗云军的竹艺园免费招收学徒,并且与上海的高校建立了联系,通过网络直播,为大家“云”上传播竹艺文化,让竹编文化绽放出了更强劲更持久的生命力。

(原标题《坚守行将消失的手艺活:巧手织活竹品 非遗指间传承》)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余晓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