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策展人陈岸瑛:非遗传承要融入乡村振兴
读特融媒实验室
2023-03-17 12:34

“设计是深圳的核心文化之一,在这一个土壤深厚的城市举办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是非常合适的。”谈到本次大展,“助力文化建设”板块的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这样说。

2月16日至3月16日,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深圳举办。大展共展出122个案例、1331件作品,同步设立线上展览,多维度展示案例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助力文化建设”板块着重展现了几个非遗活化方式的典型案例,比如佛山石湾陶瓷和佛山年画、云南鹤庆的金属工艺。“这些案例说明非遗传承的关键点,一个是要有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其次是要融入到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大板块中,同时还要有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共创。” 陈岸瑛介绍道。

谈及板块中的具体案例,陈岸瑛称“一直将非遗传承人看作是在地艺术家”。“《智能制造:苏绣与拓扑学的邂逅相逢》《手艺佛山:都市中重新激活的传统形象》《美丽鹤庆:与时俱进的云南金属工艺》《汝瓷新生:北宋生活美学的当代体验》等重点案例,涉及了众多富于创新精神和活力的传承人。在《溯源图新:年画重回春节》这个案例中,除了年轻一代年画传承人,原博教授还组织了一支设计师队伍,他们与传承人一起研制出很多好产品,使春节变得更有意思、更富艺术魅力。”

科技与设计相结合,也是本次大展的看点。在“助力文化建设”板块中,苏绣非遗传承人姚慧芬用新针法创作的苏绣作品,就运用了数字针法设计,这是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创团队对苏绣针法的拓扑学研究成果,其成功将针法归纳转化为函数,生成可以记录和创新针法的计算机程序。陈岸瑛对此进行介绍:“苏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累积了四五十种针法,现在通过算法,通过学习型人工智能的参与,我们可以瞬间产生无数种新针法。苏绣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为这一古老艺术开发出新的设计语言。未来,这种算法还可以拓宽到其他绣种,甚至是所有纺织、编织领域,比如织锦、竹编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传播。”

(视频由主办方提供)

撰文 钟诗婷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颖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