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7日,在大洋彼岸的悉尼“欢乐春节”活动现场,深圳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沙头角鱼灯舞惊艳亮相。当晚,吴观球带领团队沿街表演了90分钟,赢得了十余万观众的掌声与欢呼。而这一幕,是他14岁在沙滩上苦练技艺时,未曾想过的。
吴观球人称“球叔”,今年80岁,是土生土长的沙头角沙栏吓村人,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国家级非遗沙头角鱼灯舞代表性传承人。尽管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对于鱼灯舞相关的大小事宜,他总是亲力亲为。
据吴观球介绍,沙头角鱼灯舞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来源于沙栏吓村村民出海捕鱼的日常生活,是本地渔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传统鱼灯制作十分考究,鱼身用竹篾扎成,外壳由砂纸制成,整体重约五六斤,内部由蜡烛点亮,现代往往用电灯代替。
“红鲤活泼欢快,沙鸡鱼小巧机灵,黄鳢角蛮横霸道……”提起鱼灯舞,吴观球如数家珍。14岁时,他跟随阿叔阿公一同出海捕鱼,有时三个月都回不了家,在空闲时与乡亲们一起学习鱼灯舞,成了点亮枯燥生活的最大趣事。
“扎稳马步,人鱼合一,是舞好鱼灯舞的精髓。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热爱。”沙栏吓村人对鱼灯舞的热爱程度,吴观球曾这样描述:当时,几乎整个村的青年都会鱼灯舞,每逢重要节庆,五颜六色的鱼灯被烛火点亮,麒麟随之舞动,村里一派灯火辉煌,场面壮观不已。
2001年,吴观球担任沙栏吓村鱼灯舞总教练,开始带队四处演出。2005年,凭借精湛传神的表演技艺与独具匠心的节目编排,吴观球带队获得广东民间艺术节金奖等荣誉。此后,沙头角鱼灯舞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代表深圳民间舞蹈艺术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2008年,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观球也于次年被评为该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在正式挂上国家级非遗牌匾的那一晚,中英街内灯火通明,整个社区都为鱼灯舞传承的重要时刻欢呼庆祝。
一代舞,代代舞。为传承好这笔宝贵的非遗财富,2012年起,吴观球开始到深圳小学、初中、大学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他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发了鱼灯舞相关课程,与学院老师合作完成多篇关于鱼灯舞技艺的研究论文,还定期到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等学校授课,让鱼灯舞研究持续深入发展。
此外,吴观球还在社会广泛挖掘和培养鱼灯舞表演专业人才,推动鱼灯舞进军营、进社区、进机关等,提升非遗文化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力。中英街社区居民告诉记者,在近期社区开设的鱼灯舞公益培训班上,还看见年过八十的吴观球与深港青少年共舞鱼灯的欢乐画面。
(原标题《来自深圳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观球:从村落舞向世界》)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