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当家广东挺起“硬脊梁”!95后代表在会场激励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粤制造两会观察

触电新闻
2023-03-07 18:40
收录于专题:聚焦2023全国两会
摘要

短短几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从技校生到技校教师,从世赛冠军到全国人大代表的转变。一路走来,也让他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多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把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作为努力的目标。

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作为技能人才的代表,年仅26岁的杨登辉在广东省代表团内发言时提到,“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制造强国,广东正在实施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重大战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技能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杨登辉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言

作为一名“95后”,杨登辉曾在第44届技能人才大赛上获得数控铣项目冠军,随后留校任教,成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短短几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从技校生到技校教师,从世赛冠军到全国人大代表的转变。一路走来,也让他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多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把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作为努力的目标。

今年是他履职的第一年,此次赴京,他的目的就是为技能人才和技工教育发声。在正式赴京前,杨登辉始终坚持奔走多地,参与座谈会听取多方意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每次调研结束,杨登辉的笔记中就会多出满满好几页的内容,建议也在一次次的修改中被完善。

从技校生到全国人大代表:始终心系技能人才地位问题

1997年出生的杨登辉是江西赣州人,初中毕业后进入了深圳的一所中职院校读书。他原本的想法是读机电,却因为该专业被报满而不得已进入数控专业学习。这次的偶然也使他的人生和技工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先在读书的过程中,他曾有机会去深圳的一家企业学习,但当他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工厂时,看到的却是员工们无光的眼神。“我不知道可不可以理解为他的职业认同感很低,获得感或者认同感主要体现在待遇上或者地位上。”杨登辉告诉记者,那一刻起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的技术工人并非处在一个较为优势的地位。

也正是如此,他在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始终坚持把“增强认同感”贯彻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在拿下世赛冠军后,杨登辉选择留校任教,并把世赛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上。“让他们通过技工教育,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对学生的培养也极为严格,前期会通过大量的训练让他们打好专业基础,后期则更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他从不是机械填鸭式地教学,而是更看重对一个人的“塑造”。他一直强调,在打好基础后,要实现一个质的突破,关键还要靠自身。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名言: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而他之前所做的一切,便是给学生们实现自我突破垒好台阶。

杨登辉指导学生训练

在他任教的几年中,一共培养了6名学生,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有一名世界冠军,5年后继承了他的衣钵,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上同样摘下数控铣项目的金牌。还有一名学生毕业后被私企“挖”去做职业培训,光起步年薪就已达到20万。

在成为人大代表后,他也始终心系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认同等问题,准备的多条建议也都与此相关。但他同时也提到,待遇的提升并非结果,最终的结果是要形成“人人崇尚技能,人人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

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只为传递好一线呼声

在知道自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时,杨登辉的第一感觉就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是感到荣誉和高兴,另一方面,又感觉身上多了一个沉重的担子。“(我)需要更多地去收集、去调研。去把所有的民意,还有大家的、人民的智慧集中在一起,通过我来向上传达大家的这种想法。”杨登辉说。

为了更好履职,杨登辉不厌其烦奔走在各座城市中,奔走在企业和座谈会之间,听取来自企业、院校、同行以及专家的意见,深入了解多方的真实需求,只为能更好听取民意、传达民智。在企业调研时,他认真观察企业的发展变化,同时思考用人需求的变化;在座谈会期间,他认真听取多方经验,不断汇集成纸上的修改意见。

杨登辉在深圳比亚迪全球总部进行调研

技工教育看广东。依托于地域产业优势,广东大力推动企业、院校、社会等多方合作,率先探索“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顶级技能人才,其中不乏大量的世赛冠军。普遍认为,广东的技工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在培养技能人才上,广东的院校、企业、政府都有非常宝贵的意见可以听取。“大家普遍关切的是什么?已经提出了哪些痛点、难点,都是我所提建议的方向和重点。”杨登辉说。

杨登辉也表示,每次的调研都会给自己带来新思路。而落到实物上,就是写满密密麻麻文字的白纸,以及不断被修改打磨的意见稿。“对我来说,建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在实施闭环管理的前一天,杨登辉还奔赴深圳进行调研,即便当天回到学校已经很晚,但他依然忙碌在工作岗位上直到深夜。

技工培养要与企业数智化转型相配适

在走访调研中,杨登辉也发现了近些年来广东制造业企业的变化。“我发现很多的企业都已经上了机器人、机械手,原来的人是操控设备,现在是由人去操控机械手。”也正是在数智化转型趋势下,企业用人供求不配适的问题日益凸显,“用工荒”“招工难”依然亟待解决。

在坪山调研会上,比亚迪公司代表许云龙也提到,技能人才的短缺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供给不足。一方面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数量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用工无法配适。

杨登辉对此也深有感触,他介绍道,以他所在的数控专业为例,虽然专业已开设数十年,但学校的培养模式似乎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企业正在向数智化转型,但许多学生学的却还是人为的操作和加工。他以一个位于广州番禺的企业为例:“他们也是做数控加工的,但是他们企业现在的要求就是全部上自动。”

另外,随着企业逐渐往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这也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只教技能”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企业数智化转型的用人需求。深圳技师学院交通学院院长程森提到,“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他要掌握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他还要懂技术、会创新,这样才能赋予人才更大的发展力。而这,也与杨登辉口中的“复合型人才”不谋而合。

杨登辉也建议,破解企业技能人才“招工难”,要在培养端和用工端两方面下功夫,同时打通技能人才上升通道,让更多的技能人才有施展的舞台。

杨登辉作为人大代表的“履程”才刚刚开始。“在未来 5 年,我会多提一些建议,从多个方面,从一些小切口解决一些大的问题,为如何能够更加好地、更充分地促进人才的发展,人才的就业等方面去努力。”杨登辉说。

(原标题《制造业当家广东挺起“硬脊梁”!95后代表在会场激励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粤制造两会观察》)

编辑 范锦桦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克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