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三角9市两会相继闭幕,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施工图”逐渐清晰。
走过“极不寻常”的2022年,珠三角仍需直面发达国家掀起“制造业回流”浪潮与中低收入国家中低端制造“流入”交汇对制造业的“双向挤压”。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考验着珠三角城市的能力与干劲,勇气和担当,决心与魄力。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出台4周年时间节点,珠三角要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大文章,仍需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南方日报记者从珠三角9市新鲜出炉、近30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拼出珠三角“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施工图”。在危与机、稳与进、攻与守的纵横捭阖中,珠三角这片生机勃勃、风起云涌的热土正迎难而上,吹响了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重金投工业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珠三角包括惠州、中山、深圳、肇庆等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均用“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等字眼,形容刚刚过去的2022年。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2022年珠三角制造业面临全球疫情蔓延、地缘政治冲突等对供应链冲击的严峻考验,取得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的发展成绩。
广深一如既往表现稳健。广州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居全国第一;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4.55万亿元,增长7.0%。规上工业增加值1.04万亿元,增长4.8%,均获“全国城市第一”;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20个,居全国城市第一。
佛莞经济发展可圈可点。2022年,佛山成为全省唯一所辖县(市、区)经济总量均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其进出口总额增长7.7%,居珠三角第一;东莞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总数达110家,排名全国地级市第5。新升规上企业超过2200家,排名全省第一。
“黑马”惠州渐入佳境。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5.9%和39.1%,分别比全省高10.8个和9.2个百分点。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项目、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等取得新突破……
回顾往岁,成绩不易。当前,珠三角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珠三角制造业的“危”,源自效率整体有待提高,“机”要靠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展望2023年,各市都铆足劲儿,力争把制造业“这把火”烧得越来越旺。
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珠海提出,要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良好态势,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让5.0产业空间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最大增长点。
中山宣告,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全面推动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加强,政策措施向制造业倾斜,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
江门立志,要争当广东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重点打造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肇庆谋划,要加快产业强市步伐,全力做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储能产业,构建完善的全市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体系。
工业投资,是制造业发展的先导指标。珠三角多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工业投资增幅:肇庆提出要促进工业投资增长10%,制造业贷款增长20%以上;惠州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和重点项目倾斜,新增制造业贷款比重50%以上;珠海力争全年工业投资迈入千亿元台阶;佛山力争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深圳提出要完成工业投资2000亿元,增长20%以上。
要让制造业当好家,既需真金白银的投入,也需要全面提升当家企业优势。珠三角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几乎展现步调一致的“培优扶强”行动——
东莞今年将推动新升规上企业1500家以上,培育各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0家以上;佛山将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为“单打冠军”“配套专家”;中山落实一企一策扶持重点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600家。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珠三角正以蓬勃发展新气象,力争闯出新路来。
再造大平台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没有捷径,唯有务实务实再务实。
细读珠三角9市政府工作报告,各地今年在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周密部署,希冀栽下梧桐引凤凰。
广州高标准打造产业载体,支持中新知识城建设创新拓展区、打造“三集群两高地”。提升广州科学城、国际生物岛、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天河智慧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海龙围科创区、花果山超高清视频特色小镇等创新节点能级,带动全域全面起势。
深圳发力“产业平台提效”,将高水平打造宝安燕罗、龙岗宝龙、龙华九龙山、坪山高新南、光明凤凰、深汕智造城等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整备工业用地4平方公里以上。
佛山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将严守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动态储备不少于1.7万亩集中成片国有工业用地,高质量建设“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和“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唯有集聚才有力量。种下美草始引良驹。珠三角城市都拿出决心和魄力,去打造园区平台——
惠州在优化提升3个国家级园区的同时,积极推动7个县区千亿级园区各聚焦2—3个产业细分领域,建设1—2个“领头羊”项目,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
江门大力实施“园区再造”工程,高标准建设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今年计划新征土地1.5万亩,集中资源支持3个先行启动区建设“万亩千亿”大平台。
肇庆积极构建“1+1+N”园区格局,全力打造“万亩千亿”高水平现代化产业承载大平台。
土地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珠三角城市积极强化项目用地等要素支撑,让企业“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正在攻坚“工改”的中山,今年计划整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5000亩,形成100亩以上连片工业用地20块;珠海将进一步加快5.0产业新空间建设进度,今年计划整备土地8000亩以上,其中千亩以上连片土地不少于3块;东莞计划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5000亩,加快建设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产业空间,年内推出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
土地开发强度较高的深圳努力向上生长,将加快推进“工业上楼”,新增2000万平方米低成本、优质、定制化厂房空间。
记者发现,在高质量发展命题下,“亩均”“亩产”成为新热词。越来越多城市明确算好投入产出账,强调“亩均论英雄”。
今年佛山将实施工业用地“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深入推进“增存挂钩”,力争今年工业用地出让达1.5万亩;以大项目著称的惠州,则明确提出坚持工业项目必须进园区,建立以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亩均投资为核心指标的“以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以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
“制造业是珠三角的主要引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珠三角在拼经济、稳增长的背景下,今年要继续推动优质项目落地,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拥抱数字化
制造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只要每家企业领先多一点,珠三角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能在全球价值链攀升一点。
如今,珠三角坚持制造业当家打法已豁然开朗,就是瞄准制造业高端前端顶端,咬定青山不放松。
今年,深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规划新增“个转企”2500家、“小升规”工业企业15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40家、独角兽企业5家,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在传统制造业拥抱数字化转型大潮中,广州去年交出亮眼答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创历史新高,新增全球“独角兽”9家,增量居全国第一。今年,广州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推动31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专精特新,是解决制造业“卡脖子”的主攻手。今年,佛山将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力争新增“个转企”2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10家。
“灯塔工厂”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标杆。在中国50座“灯塔工厂”中,广东据7席占14%,6座出自广州、深圳、佛山。在“专精特新”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良好格局之外,更需“灯塔工厂”的引领。
深圳将突出集聚集群集约,实施产业平台提效行动,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打造一批“灯塔工厂”;佛山全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将新增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车间80家,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55%。
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格局下,珠三角正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力争快速把手中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施工图”,转化为大地的“实景画”。
春风浩荡满目新。新的一年,珠三角将以持续添材烧开水的火力、栽下梧桐引凤凰的魄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敲起奋进的金鼓,奏响“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最强音。
(原标题《珠三角观察|制造业当家:从九市“两会”看“施工图”》)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克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