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频获大奖!从出版、写作看“深圳表达”中的前沿、敏锐和时代感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焦子宇
2023-03-05 21:03
摘要

日前,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揭晓。深圳作家南翔的非虚构文学著作《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及海天出版社(现更名为深圳出版社)出版的《为什么是深圳》斩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日前,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揭晓。在这个国家出版三大奖之一的奖项中,深圳作家南翔的非虚构文学著作《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及海天出版社(现更名为深圳出版社)出版的《为什么是深圳》斩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近年来,深圳作家、作品在国内屡获奖项及口碑认可,越来越丰厚的文化成果,让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时也能不断扎深人文根基。纵观这些作家及作品的着眼之处,主题与文字中时代性、前沿性特质亮眼,勾勒出“深圳表达”的独到笔锋。

大时代下的深圳写作,人性投射中的敏锐和前沿

深圳佳作有一特点——写作者于书中所关注的内容,总能引起更广泛阅读群体的共鸣与关注。这种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学作品本身所承载的趣味或审美意义,充斥着对城市与社会发展的追问与反思,和大时代下的人文投影。

以《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为例,该书的写作手法采用了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常见的田野调查,当其被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便不再只是学术研究方法,也体现出作者于广阔天地之间寻找写作素材的视野与社会担当。作者南翔表示,该书的写作源自一次与区级非遗木器农具的传人文业成的结识。在现代化的时尚都市里,仍有人在为古老的农耕器具着迷而奔走,这样的巨大反差,让他萌生出以“鲜活的个体沧桑,刻画出一个行当与时代的线条”的想法。这本书“一写个人经历,二写行当技艺,三写传承难点。”该书的写作并没有回避技术对古老民间文化的瓦解、开放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而是于思辨中建立起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的珍重审视。著名评论家付如初认为,该书中关注“人”的方式是带着“问题意识”的,手艺人的经历、人与手艺的关系,以及与时代密不可分的命运。如此,缜密的写作也如此获得了鲜活质感。

另一获奖作品,依旧是建立在非虚构写作之上的长篇报告文学《为什么是深圳》。陈启文表示,这本书的写作因一句追问而缘起,纵向回溯了深圳的发展历史,横向展示了华为、腾讯、大疆和云天励飞等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过程,从人文、法治和科学三个维度,完成了对深圳精神的文学刻画。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无论是从输出还是输入层面,个体经验的不同均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与感受。而若要以更加贴近普通个体的视角来看,共鸣的触达范围或可成为衡量一部作品品质的要素。在这一方面,深圳作家对于“人”或“人群”的关注亦显露出深圳写作的前沿性与敏感。

例如,作家李兰妮以自己对抗抑郁症的经历,以非虚构写作的手法写就关注精神疾病的《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书籍内外的她均身兼病人与观察者的身份,大胆落笔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以文学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抑郁症乃至精神疾病相关的知识;而青年作家蔡东去年凭借关注女性命运,充满深圳市井生活风貌的《月光下》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展现了深圳写作的另一种风貌:移民城市中的异质性为都市生活、女性写作所带来的一种敏感与细腻;同样,亦有深圳青年作家林棹塑造的真实与虚构互为镜像的文字空间,以先锋实验写法拓宽着大湾区写作的可能性。

而无论文中提及与否,虚构还是非虚构,题材严肃或烂漫,深圳的书写者的关注之处,均化作了一种与时代中城市发展紧密相连的文化产物。这种由深圳作家共同建构起的文字百态,本就是一种建构在多元开放,而又实干发展的城市基础之上的“深圳表达”。

深圳出版业关注时代 精准选题为城市立传

如今,大众的消费概念已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读者更为挑剔的选书购书要求,也为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必然性。据了解,除上述摘得出版大奖的作品之外,深圳于近年间出品的高质量佳作仍数不胜数,出版社的主动布局、优质策划,为深圳好书佳著的推出早早设好了“风向标”。

近年来,深圳出版社一直秉持“内容+读者+渠道+融合+服务”的“五轮驱动”发展思路,推出作品关注深圳,聚焦新时代。如果以数字来衡量,深圳出版社近5年来摘得全国大奖的作品就有60余种,在每年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的一二等奖中,总能看到它的身影。

据介绍,在选题上,深圳出版社着力做优主题出版,以突出深圳叙事为先。《为什么是深圳》《春天的前海》《深圳自然博物百科》等出版物以记录深圳文明,传播深圳改革开放成就、成果与经验为主要方向。其次为回应时代命题,其重点打造的青春少儿类、法语文学类、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非遗文化传承类特色产品线,年内更将出版《金墟》《问苍茫》《不正经西方思想史》等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学作品。

一直以来,与中国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致力于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社会与文学观念,张扬“该做就去做”的新的人文精神。其推出的《深圳文典》以文艺的、人文的、社科的典籍荟萃,力图构建有关深圳叙事的发见和创新话语;而非虚构文学《我们深圳》系列丛书则聚焦深圳现实生活,从内容上围绕小切口深挖掘,探建本土人文矿藏。

2022年,首届广东出版政府奖中,海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汉字美学史》和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深圳自然笔记》获图书奖;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凭借《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与深圳中华商务安全印务股份有限公司作品《全粤村情·阳江市阳春市卷(二)》一起获得印刷复制奖。2021年,《向深圳学习》《创新市场论》《张梁 我在地球边缘》等作品获第三十四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第三十届全国书博会上,《异常》中文版被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获得者余中先称为“近20年来最好的法国小说,没有之一。”

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深圳,书香人惬意。出版、写作的齐齐发力,共同承托起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前提与保障。这不仅是赋予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要的一环,也以人文智慧为深圳这座已过不惑之年的城市记录来时路,凝聚起走得更远的精神力量。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佳作频获大奖!从出版、写作看“深圳表达”中的前沿、敏锐和时代感》)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范京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