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大学总医院卒中中心火速启动“卒中绿色通道”,救治一位突发“中风”瘫痪的七旬老人。快速问诊、专业评估、紧急溶栓取栓,手术效果立竿见影,患者当天就恢复了肢体功能,能够站立行走,逆转神经残疾。
坐下就起不来了 判断肌力为0级
2月3日中午12点,73岁的黄老先生带着小外孙在小区玩摇摇车,在旁边找了个凳子,不料一下子没坐稳,人滑了下去,怎么都站不起来,眼睛斜嘴角歪,说话也有点含糊不清。小外孙吓得大哭起来,吸引不少人凑近,保安也赶了过来。
黄老先生没带手机,家人电话号码也说不清,幸好身上有张门禁卡,保安赶紧拿去识别,很快找到了具体房号,通知了家属。家里已经上中学的大外孙马上拨打120,救护车几分钟后就飞速赶到,众人一起把老先生送上了车。
12点43分,到达深圳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接到预警的脑卒中中心许孝南医师及急诊科医生魏贵贵第一时间接诊。女儿女婿正好也从外面赶到,医生仔细询问得知,黄老先生有糖尿病、心房纤颤、冠心病史,做过心脏血管介入手术,放了6个支架,这次是从湖南来深圳过年,身体情况良好。
许医生一边评估病情,一边安排快速脑CT扫描,影像提示无出血表现,根据病史及检查(老年,急性起病,突发瘫痪,存在多个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影像无出血)判断是“中风”,确切地说,是神经科常见的“脑梗死”,目前左侧肢体完全瘫痪、肌力0级、NIHSS评分16分。医院随即启动“卒中救治绿色通道”,与家属快速有效沟通后,于12点53分(入院10分钟)开始启动静脉溶栓治疗,一边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糖、凝血、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瘫痪肢体肌力变化,一边进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
20分钟后,黄老先生的左侧肢体肌力没有明显改善,神志也有些模糊不清,提示病情在进一步加重,随后赶到的卒中中心李方明主任再次进行专科评估,认真分析CTA结果。李主任拿着片子指给家属看:右侧大脑中动脉前段完全堵住了,结合起病方式及以往的心房纤颤病史,考虑是心脏来源的栓子堵塞了脑血管,导致右侧大脑半球缺血,从而出现瘫痪。本来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是疏通血管很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心脏来源的这种栓子比较致密,药物很难溶开。时间就是大脑!必须尽快手术取栓,预防可能进展为大面积脑梗死危及生命,最大程度改善不良预后。
女儿女婿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能的风险,虽然内心非常担忧和紧张,但李主任严谨全面、温和有力地分析,让他们感到踏实可靠,于是果断签字同意,“这是唯一的机会,我们相信医生”。
精准“取栓”+ 保护心脏
医护团队立即开始术前准备。15时57分,李方明主任为首的介入团队内穿着十几斤重的铅衣、外穿介入手术服,开始进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动脉溶栓术。
患者存在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脑血管动脉硬化十分严重,手术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经验丰富的李主任动作精准但格外轻柔,尤其是导管经过颈动脉窦时,努力避免过度刺激,以免引起心脏相关不良反应。虽然过程坎坷、行进困难,但丰富的经验及精湛的技能保障了整个过程的顺利平稳。
李方明主任手持纤细的导丝,从股动脉穿入,经过迷宫般的血管,最终将其送到颅内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栓部位,再熟练而精准地将导管放至血管闭塞部位,成功打开取栓支架。约5分钟后,支架逐渐与血栓嵌合,轻轻将支架缓慢拉出,顺利取出好几粒绿豆大小的栓子。瞬间,“堵死”的血流“唰”地通了,充满活力的开始流动,介入室内的每个“铅衣人”瞬间如释重负。
李方明主任及介入团队正在进行支架取栓+动脉溶栓
不到两小时,手术进入尾声,复查脑血管造影,能清晰地看到术前闭塞的血管再次畅通。更令人惊喜的是,黄老先生完全瘫痪的肢体突然发力,左手不仅可以离开手术台,还可以高高举起。
术后黄老先生被送入ICU留观,女儿当晚探视,看到父亲的手脚再次活动自如,甚至可以独立行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又开心,“医学太神奇了,医生太厉害了”,父亲这几个小时的经历,就像做梦一样,跌宕起伏,最终惊喜逆转。
李方明主任医师术后查体评估,患者肌力完全恢复
急性脑梗死发病6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后,部分患者经评估后可在发病24小时内进行动脉取栓治疗。不管溶栓、取栓,时间就是大脑,都必须争分夺秒,越早越好。据脑血管介入团队李方明主任介绍,深圳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每年会收治200余名卒中患者,其中能赶在窗口期内及时送医的不足20%,很多就医不及时的患者因此会遗留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严重后遗症,令人惋惜。
(原标题《七旬老人突发“中风”完全瘫痪 取栓后当晚就能走路》)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