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振作工业经济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17项具体举措,为工业经济“添薪蓄力”。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赵 鑫
嘉 宾: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
周余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工业经济在稳增长、保就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此次国家专门发文聚焦工业经济发展,说明了什么?
匡贤明:工业是强国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工业产能是物质生产的核心领域。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物量的生产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键所在。正是如此,中央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始终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另一方面,受多种原因影响,当前工业生产也面临相应的压力。4月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5月以来逐步恢复,但与工业增长的潜力相比,还有较大的空间。此次国家专门发文聚焦工业经济发展,是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举措。
李长安:对一个大国而言,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近些年来,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特别是疫情暴发后,工业经济受到不小的冲击,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在这种背景下,出台《通知》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这将为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周余义:这充分体现了工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尽管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工业经济在稳增长、保就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和“核心引擎”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此外,抓住年底最后一个月,充分挖掘和释放工业经济引擎作用,发挥“翘尾效应”,对于提振明年经济恢复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分类、精准施策,有助于解决我国重点工业领域痛点难点问题
主持人:《通知》强调要“分业施策”,特别对原材料行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进行了部署,您如何理解?
李长安:从具体要求看,《通知》对原材料行业提出要提质增效,对汽车等装备制造业提出要巩固良好势头,对消费品行业则要求促进稳定恢复,从而更好发挥各行业对工业稳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看出,这些具体措施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近期也遭遇增长放缓的困境。因此,要发挥政府协调机制作用,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周余义:我国工业门类齐全,涉及行业广泛,但各行业的“行情”千差万别,如果不“分业施策”,不但发挥不了正面效益,还有可能因为“一刀切”而造成对某些行业的“误伤”。《通知》表面上只对原材料、装备制造和消费品三个行业进行了部署,但实际上是针对当前我国三大类型的工业明确了政策导向。三大行业依次对应的是原材料依赖型、技术密集型和市场导向型产业,基本上涵盖了我国主要的工业行业领域。三大类型工业的产业特质不同,需要关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策略也截然不同。如原材料行业重点需要关注的是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节能降碳、价格及产能不足或过剩的问题;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重点关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问题;消费品行业属于市场导向型产业,需要重点解决“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核心问题,以更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升级需求。《通知》通过科学分类、精准施策,有助于系统解决我国重点工业行业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快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匡贤明:《通知》强调“分业施策”,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工业行业采取更加精准的政策,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复苏并释放增长潜力。其中,为了保障经济安全,对原材料行业进行部署。没有原材料的安全保障,经济运行就会受到严重冲击;为了提升科技水平,强调装备制造业发展,就数控机床、农机、光伏、锂电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时,适应耐用消费品需求趋势,加快家用电器、婴童用品、电动自行车、医药、纺织服装等消费品行业发展。这几个行业的稳定发展,将对经济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
形成“工业立市”的体制支撑与制度保障
主持人:深圳提出“工业立市”,您认为未来还应出台哪些举措,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周余义:长期以来,深圳高度重视维护、巩固和提升制造业发展优势,通过划定“工业红线”、推动工业上楼等务实举措稳住制造业基本盘,走出了超大城市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的“深圳路径”。今年以来,深圳又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战略导向,为未来工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深圳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衔接:一是抓住当前科技与产业变革机遇,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衔接,努力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确保在新赛道上不掉队,进一步培育壮大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抓住“双区”建设机遇,高水平推动深圳都市圈建设,努力通过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工业经济降本增效和空间拓展“双飞跃”;三是抓住“双循环”机遇,优化国际国内市场布局,努力为制造企业创造更加稳定、安全的市场环境,确保工业企业留得住、过得好。
匡贤明:深圳推进“工业立市”,重点是要在高端制造业、服务型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既符合深圳的发展定位,也契合国家发展趋势与战略需求。为此,深圳可以重点在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布局重大项目,更重要的是,深圳要在工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上有重大突破。比如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中高端人才与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先进制造业国际合作等方面,由此,形成“工业立市”的体制支撑与制度保障。
李长安:“工业立市”是深圳发展的战略支点之一。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深圳工业经济也遇到挑战。深圳及时提出了“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等,呼应了中央对当前经济的判断,也契合广东省建设“制造强省”的要求。未来,深圳还需立足发挥自身产业优势,补强产业链短板,强化产业配套支持,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链,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推动产业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思与辨 | 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