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联行发布研报,解码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多重机遇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
2022-09-30 15:50
摘要

9月29日,仲量联行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合作话题发布研报,深度解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自身发展、及其对大湾区发展的作用力,探讨在大湾区战略框架下深港融合发展的多重机遇。

9月29日,仲量联行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合作话题发布研报,深度解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自身发展、及其对大湾区发展的作用力,探讨在大湾区战略框架下深港融合发展的多重机遇。

政策方面,近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十四五规划”赋予了合作区特殊的科创定位和发展使命,旨在将其打造为各类高精尖科创产业的“策源地”;首套由内地和香港共同研究编制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政策包》(以下简称“联合政策包”)今年7月发布。联合政策包从深港协同科研项目、支持科研人才、完善配套支持措施和支持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公布多项创新发展政策,实现了两地科创融合发展的新突破。

区位方面,合作区有着助力大湾区跨境大协同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它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环)产业聚集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连接深圳和东莞的重要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基地节点。例如,合作区靠近高新区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比邻深圳坂雪岗科技城和东莞松山湖,还可与内环上的前海自贸区实现协同发展。

产业规划方面,合作区拥有着协同深港两地的、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产业资源与体系。深圳园区已引进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共5所香港高校的10个优质科研项目,成为合作区实现源头创新的保障。

同时,浓厚的科创氛围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合作区扎根发展,涵盖自动驾驶、半导体、精密机械零件,医疗设备、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行业,包括了未来机器人、晶泰科技、盈合机器人和元戎启行4家“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或科创主体共同组成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为合作区内的基础研究成果提供了技术转化的渠道。

目前,合作区内有150多个高端科创项目正加速落地,这些项目对高科技人才的强凝聚力,将助力合作区逐步发展为区域“人才蓄水池”。以区内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学家、工程师、建立起一支逾300人的科研团队。

研报指出,未来合作区(以深圳园区部分为主)将继续完善“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链条,并主要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三大方向集中突破。

而在香港园区内,另一重要的在建项目是香港-深圳创新科技园,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预计将主要用作重点科研基地、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产业。

仲量联行华南区研究部总监曾丽表示,依托其优越的战略地理位置、以科创为主导的产业资源以及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深港协作平台的定位,合作区有能力推动深港两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领域的有机联动,进一步强化区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潜能,其自身也有望逐步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内一个不可或缺的创新科研产业基地,作为新的区域增长极提升湾区技术革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原标题《仲量联行发布研报,解码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多重机遇 》)

编辑 采访-黄泽霖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李怡天(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