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开放型经济与大湾区研究中心、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举办,以“湾区时代下的深港合作新机遇”为主题的“深圳学术沙龙”活动顺利举行。围绕深港如何深化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共同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深圳如何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等问题,来自北京、香港、深圳等地的多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
在开幕发言中,深圳市社科联副主席范伟军回顾了深港合作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深港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创新、专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举措,推动深港合作迈上新的阶段和水平,以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已然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则对沙龙的主题进行解读,他认为,湾区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也是连通的时代;同时,深港合作最重要的机遇就是创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线上作主旨发言。他指出,要探索研究高标准的市场体系、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深港合作最佳实践。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建议设立深港深度合作虚拟片区与企业跨境双总部机制,认为此举将帮助香港作为国家外循环平台扩容,也能使深圳国际化营商环境迅速、系统性升级,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四位专家在圆桌对话环节发言。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提出“湾区驿站”的概念,建立跨境跨区合作的市场要素自由流动规则,并建设研发基地、中试中心等各类平台。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研究员王春新以《深港合作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题发言,建议深港合作推动制定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发展规划,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环境,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袁易明则分享了关于深化深港合作的三个观点。他认为,过去建立在深港两地发展水平差异上的合作产生共赢逻辑已经极大弱化,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是未来20年深港合作的基本内容,未来要围绕创新建设深港国际科技创新要素的配置中心和聚集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则解读了北部都会区策略的重要意义,并从合作机制、平台空间、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和口岸交通等方面阐释了深圳的对接策略。
(原标题《“深圳学术沙龙”探讨湾区时代下的深港合作新机遇》)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