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坪山 | 坪山子母炮楼

读特记者 邱嘉熙
2020-07-24 14:30
摘要

【特区40年】民国记忆 坪山子母炮楼

碉楼,又被客家人叫做炮楼,与梅州、河源、东莞凤岗等地的客家炮楼有异曲同工之妙,早期主要是客家人为防御土匪骚扰而建,多建在村口开阔地带,建筑风格完全是中式,一般建在客家围屋或者客家排屋的周围,也有建在客家民居外面的,以三四层高为主,基本没有窗而只有枪眼。到了中期,碉楼望、防御的意义渐弱,逐渐转变为生活居住用。

这些炮楼形体高大,造型各异,在传统村庄里显得鹤立鸡群,随着城市急剧膨胀,这些原处于丘陵山区的炮楼或渐渐淹没在城中村的高楼之中,或因年久失修而消失。深圳共发现了550余座清代、民国时期的碉楼,多分布在龙华、龙岗、宝安、南山、盐田、坪山。

2017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正式发布《关于公示深圳市历史建筑名录(第一批)的通告》,公示了深圳首批45处历史建筑名单,其中除了有代表“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上海宾馆,坪山区也有几处历史建筑榜上有名。他们分别是:长田世居、南中学堂、子母炮楼、坪山镇粮食管理所粮仓。

子母炮楼位于坪山街道坪山社区东胜街,属民国时期所建,母炮楼约5层高,子炮楼约4层高,两座碉楼上,布满了石头砌成的枪眼,枪眼附近都有圆形的损坏点,充满了当时防御敌人入侵的记忆。

(来源:深圳新闻网)

编辑 姚静霞

(作者:读特记者 邱嘉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