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新加坡科技公司量化能源实验室(Quantified Energy Labs Pte. Ltd,后简称QE-Labs)宣布获得来自投资人刘晓松150万美元天使轮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推动QE-Labs自主无人机电致发光(EL)成像专利技术的商业化。
QE-Labs团队成员(从左到右):王岩博士(CEO)、张冀博士(光伏系统设计首席研究员)、邱勇盛博士(COO)、Karl Bedrich博士(CTO)。
太阳能是新的电力之王。随着全球部署数十亿太阳能光伏组件以取代传统化石燃料,国际市场对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以及降低因功率过度下降而导致风险的需求都将日益增加。然而,目前市场上却缺乏可直接识别现场太阳能光伏组件中隐藏缺陷的有效方案。
尽管目前已有在无人机上使用双摄像头进行视觉和红外热成像(IR)检查的方案,且在常规运维中可以起到一定检查作用,但是涉及电池层面且会在中长期内降低组件功率的关键内部缺陷,如裂纹、腐蚀、电压诱发的衰减(PID)等,现有的热成像(IR)检查仍然无法实现检测。
据介绍,电致发光(EL)测试目前已被广泛用作光伏组件制造流程中必备QA/QC手段来检测各种内部缺陷。光伏行业认识到急需将电致发光(EL)测试延伸至电站现场来检测安装完毕的光伏组件。不过,现场EL通常由操作员手动完成,在手动测试中,操作员需要将安装在三脚架上的电致发光相机沿着PV组串移动,以便逐个拍摄组件的EL图像。随着太阳能在全球的大规模使用,这种手动EL检测解决方案无异于大海捞针,显然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两难问题?QE-Labs开发了能够快速、经济、准确识别有缺陷光伏组件的自主无人机电致发光成像解决方案,该方案正在彻底改变光伏检测。
为了实现最优的电致发光检测,QE-Labs的解决方案全面涵盖前端数据采集和后端数据分析的硬件和软件:前端数据采集工具包括用于自动创建检测计划、飞行路线规划、无人机飞行动态和光伏组串自主扫描等的软件套装和算法;后端则有专门的软件和算法来处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大量EL原始数据,将其转化为终端用户可操作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QE-Labs开发的技术受国际专利法保护。
据悉,QE-Labs的自主无人机电致发光成像解决方案已成功完成由新加坡胜科集团运营的60MW浮动光伏系统的全球最大EL检测项目,在区域市场得到验证。为了全球扩张,QE-Labs还与领先的独立测试实验室PVEL(Kiwa集团成员企业)合作,将其解决方案带到美国市场。该合作伙伴关系是基于通过无人机实现的数据即服务(DaaS)商业模式建立的,其中PVEL将执行前端现场检查,而QE-Labs将提供数据处理和分析服务。随着天使轮资金到位,QE-Labs将优化其创新解决方案并复制商业模式,以扩展到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和中国等更多主要市场。
(照片由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EMA提供)
(原标题《量化能源实验室QE-Labs获150万美元天使轮投资,加速自主无人机电致发光(EL)成像专利技术商业化》)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