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是最易产生伤感的,特别是一别多年的故地,最好不要轻易重游。岁月最是毁人损物。时光快逝,无端地都会让人感慨,更别说触景念人。重回故地,前后两相比较,有时差异惊天动地,物是人非,一睹能教肠寸结。
故地重游之叹,无非因数种情形而生。一是境迁。再见时旧场境已损毁殆尽,不复旧时模样,美好的物事固然已破灭了,鲜活的场面也消失了。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正是这种情形的生动写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当年一起论道的老僧已圆寂,题写诗句的墙壁也倒塌了,看到一幅萧条破败景象,苏轼不由痛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二是人非。当日游玩,知己在侧,自是心花怒放,兴致勃勃,无处不妙,无往不乐。再往时已是孤身一人,感怀伤逝,情何以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说尽了这种前喜后悲的心境: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三是情逝。心境这东西,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也就是说,心境是变化不居的,往日是一种心境,今日或许是另一种心境,时隔多年,经历了人生蝶变,昔日的心境再也难以寻觅。李清照的《偶成》准确地表达了这种心境情感变迁的无奈: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即使故地景致相似,赏景赋诗还是故人依旧,当年的情怀也未必有,更何况此时不见当年人,平添了无限伤感。
四是境迁人非情逝。再次重游,时代变了,景致变了,人物变了,心境也变了,一切都恍如隔世,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陆游重游沈园时就是这种心情,有《沈园二首·其一》为证: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阔别四十多年,陆游再次来到沈园,园中景物早就面目全非,表妹唐婉也去世多年,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忆故人,念旧情,除了伤感,还是伤感。
故地,从地理的意义上说是可以重游的,但从人事情境的意义上说,是永远回不去的。心理上不够坚强者,建议不作故地重游之计。
(原标题《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