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由经济日报指导,中国经济网与中国平安联合主办的平安大讲堂在北京举办。本次活动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主题。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财政学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以及平安集团及部分专业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发言表示,要稳定经济,使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稳定预期、改善预期。“预期既影响需求,也影响供给。稳定预期,才能改变需求收缩的状态,从而化解供给冲击,使需求拉动供给,稳定增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表示,保险业作为金融主体之一,资产和主要业务稳健增长,加快改革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保险行业发挥保险资金跨周期资产配置和长周期价值防御优势,聚焦服务科技创新、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全方位、多方面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中国财政学会政府与社会融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安起雷认为,应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强化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区域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建设资金供给,让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履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 平安践行高质量发展
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中国平安始终将服务国家实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以一系列举措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充分落到实处。
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介绍,平安持续输血实体经济。截至2021年末,中国平安累计向实体经济投入保险资金1.23万亿,包括牵头设立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连续4年累计投入52.3亿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和产业发展,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发起成立1500亿规模的广东平安发展基金,投资粤港澳大湾区机场、铁路和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保险的力量,累计为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包括巴基斯坦巴沙大坝、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释放承保能力超万亿元。
平安银行副行长兼北京分行行长鞠维萍在发言时表示,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背景下,银行业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使命,就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走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了解,平安银行主要对此进行了五大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一是以行业化发展道路聚焦生态,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二是以科技赋能搭建物联网平台,加快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三是以绿色金融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妥善应对转型风险。四是以精准滴灌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真正实现普惠让利。五是以综合金融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服务模式,促进共同富裕。
平安产险总监姜华表示,保险机构应该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不断探索推出高质量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固的风险保障。
截至2021年底,平安产险累计为超6万家企业提供防灾减损服务,并创新打造了科技+服务+保险安责险新模式,在安全管理基础上为事故预防增加了一条新的安全生产防线;不断创新首台(套)保险,帮助企业转移产品所带来的潜在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从而激发制造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截至2021年底,承保国家和地方首台(套)、新材料保险项目合计超过2500个,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超过3500亿元风险保障。
平安证券总经理助理袁玉平介绍,在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将成为直接融资的主战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通过股权、债权、资管和专项纾困计划,平安证券累计为实体经济提供直接融资超过3151亿元,产业覆盖国计民生、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等领域。同时,依托平安集团全牌照金融业务资源,平安证券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半导体、医疗等各行业领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平安证券为包括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环股份、比亚迪、赣锋锂业等多家公司提供金融服务,持续为企业提供创新型融资解决方案。
(原标题《提质增效落实处,平安亮出服务实体经济“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