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赣深铁路,促使湾区资源配置有了更广泛空间

深政观察 申勇
2021-12-11 09:29
摘要

赣深高铁开通,意味着深圳枢纽城市建设又迈进了一步,通过交通连接推动深圳与周边城市的产业链接、城市对接和体制衔接,将大大推动河源、赣州等城市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 千里赣深一线牵,风驰电掣越关山!今天,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实现赣粤交通历史性突破。

赣深高铁北起江西省赣州市,终点站为广东省深圳市,途经江西省信丰县、龙南市、定南县、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东莞市,正线全长 43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设13个站。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南北大通道京港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看待赣深铁路通车所带来的全局影响和乘数效应?深圳如何更好地依托赣深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拓宽经济腹地,为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小政独家采访了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申勇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圳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

赣深高铁的开通,不仅推进了沿线城市赣州、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实现互联互通,而且结束了赣南地区和河源地区没有直达粤港澳大湾区高速铁路的历史。对于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促进深圳大湾区核心引擎建设和先行示范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实施“双区叠加”“双区驱动”“双改示范”国家战略的基本要求,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重要举措。

世界湾区发展规律表明,湾区依空间而生、傍空间而存、凭空间而兴,凹入内陆而傍依大海,面对海洋又背靠陆地,形成了“拥海抱湾、合群联陆”的开放型空间形态,特别是由于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资源配置范围从湾区逐渐扩大到全球,形成以湾区为中心的“中心—外围”资源配置传输功能。

纽约湾区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就得益于当年伊利运河的修建并取得了五大湖地区的广大腹地,五大湖地区的棉花、面粉等大量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纽约运往世界各地,使纽约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赣深高铁正式开通,不仅填补了广东和大湾区高铁发展的空白,而且从空间上拉近了江西赣南、广东河源等广大腹地与大湾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形成了新的海陆联动方式并促使湾区资源配置有了更加广泛的空间——

一方面,赣州、河源等地因为融入湾区而进一步开放,资源禀赋得到全面释放,可以依托大湾区港口进入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深圳将拥有了新的更广阔腹地,配置资源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资源配置范围将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延伸,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和市场引擎将得到有效扩张。

缺乏交通枢纽的发展引擎永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引擎,缺乏广袤腹地的湾区永远难成世界一流湾区。世界一流湾区从边缘到中心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枢纽建设,才能改变湾区城市的边缘地位,实现从国家边缘向经济中心转换。

因此,深圳大湾区核心引擎建设的特别重要一环就是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要按照《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规划纲要》要求,尽快建成国际航空枢纽和强化高铁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赣深高铁开通,意味着深圳枢纽城市建设又迈进了一步,通过交通连接推动深圳与周边城市的产业链接、城市对接和体制衔接,将大大推动河源、赣州等城市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深圳继拥有广深发展轴、厦深发展轴之后又将拥有赣深发展轴,将有可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形成新的“总部+生产基地”的外溢方式,以红色旅游带动全域服务业升级,以有机农业推动城市农产品供应结构的演变,以人才培训基地提升深圳高素质人才供给,并以此形成连接江西与深圳的新的发展轴,广深、厦深、赣深等经济带纵横交错,在深圳东部形成以深圳为核心的2小时半园形经济辐射圈,使深圳彻底改变地理边缘的区域位置,使深圳在更大区域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深圳应该遵循大湾区发展基本规律,继续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深圳大都市圈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世界一流湾区一般会形成都市圈集群发有态势,粤港澳大变区也不例外,将形成深圳大都市圈、广州大都市圈等都市圈集群,深圳大都市圈将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河源、汕尾为重点城市形成都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圳可以按城市布局进行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将地铁延伸到大都市圈范围内,推动都市圈城市一体化。

二是要加强深圳与大湾区内部城市的快速交通连接,借鉴日本东京湾区的经验,加快构建以地铁、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为重点的交通新干线,加快建设城市快速地铁和城际线网络,形成城市内部的全方位快速通勤与城市间的城际铁路对接。具体来说,向东,要推进东进战略2.0版本,加快推进深大、深惠、深汕等城际铁路建设,形成深圳发展的更大腹地;向西,要加快建设深中通道和其他跨海大桥的规划建设,加强湾区核心区的建设;向南,要抓住香港北部都市圈建设机遇,加快规划深港之间的快速铁路通道;向北,要加强与广州形成双城联动,构建广深交通双枢纽和一体化。

三是要加强深圳与泛珠三角区域城市的交通规划和快速连接。以深圳为中心全面连通与泛珠三角市级城市的快速连通。尤其要重视与成渝大都市圈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双循环格局中的枢纽作用,尽快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城市群之间的快速高铁连接网络,加快陆海西部通道建设,使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更大区域的发展腹地,推进成渝城市群对外开放,辐射带动国家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作者简介:

申勇,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深圳市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兼任中国战略学会理事、广东省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纵横》《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3 部,曾获2017年国家行政学院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2020年中央党校决策咨询优秀成果评比三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东南沿海湾区经济发展研究》(2020),承担各类纵、横向粤港澳大湾区研究课题项目10余项。

编辑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詹婉容
(作者:申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