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吨“钻石”现身伶仃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锚碇锚体完成施工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粤交集宣 岳路建 王云利
2021-12-02 10:37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单个重量约100万吨的东、西锚碇锚体完成施工,大桥东、西主塔横梁完成浇筑,整体建设加速推进。

百万吨“钻石”现身伶仃洋!12月2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单个重量约100万吨的东、西锚碇锚体完成施工,大桥东、西主塔横梁完成浇筑,整体建设加速推进。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及西主塔建设现场(摄影:赖研)

“锚碇像一颗巨型钻石,它像钻石一样坚固耐久,也像钻石一样有很多的不规则切面,显得美轮美奂。”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桥梁部工程师盛建军说。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其中,伶仃洋大桥为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主跨1666米。大桥共有东、西两个锚碇,是深中通道桥梁工程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锚碇锚体长61.14米、宽83米、高38.51米,单个面积相当于17个国际标准篮球场,建成后单个锚碇重量约100万吨。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及西主塔建设现场(摄影:陈旭彬)

目前伶仃洋大桥东西锚碇均已完工。“锚碇是悬索桥的关键性受力构件,用来锚固主缆,其作用就像两个秤砣。”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办工程师陈焕勇介绍,伶仃洋大桥锚碇首次在国内采用8字型海中地连墙基础,锚碇基础嵌入中风化花岗岩层深,工程可借鉴经验少。同时,因锚碇全部位于水中,且有众多的俯斜面和仰斜面,最大的后仰面角度达到了47.5度,极大地增加了施工难度。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克服珠江口地区风大浪急、台风频发等复杂工况,以及海上原材料供应难度大、工序交叉施工组织、海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控裂等挑战。

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建设现场(摄影:沈卫东)

为了在伶仃汪洋中造出巨型锚碇,施工团队首先采用围堰筑岛的工艺,将水上施工环境转换为陆域施工环境,在海上造出了3.15万平方米的椭圆形施工陆域,随即开展地下连续墙、锚碇基础及锚体浇筑等施工。

据保利长大深中通道S05标技术员介绍,西锚碇锚体混凝土浇筑方量达到9.2万立方米,面临着海上高温、高湿、高盐环境下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难题。建设团队持续优化高性能海工混凝土配合比,在常规温控措施的基础上,新增雾炮机物理降温、覆盖水凝膜养护等方法,有效控制混凝土温度,确保混凝土质量满足要求。

为保证锚碇锚体内优外美,建设团队依托“谭立心劳模创新工作室”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我们创新设置‘十’字型后浇带,即在锚体浇筑过程中,在锚体中间预留‘十’字型地带,待其余四个区域浇筑完成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补齐,从而有效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因自身收缩不匀或沉降不匀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裂纹发生的数量、长度及宽度。”保利长大深中通道S05标常务副经理吴聪介绍。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建设现场(摄影:赖研)

目前,深中通道项目正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11月29日,顺利完成海底沉管隧道第18个管节沉放对接。12月1日17时,经过42小时连续混凝土浇筑作业,伶仃洋大桥西主塔上横梁浇筑完成。

至此,伶仃洋大桥东、西主塔各上、中、下三道横梁施工完成,东、西主塔正式形成门式结构,稳定性显著提高。下一步,伶仃洋大桥将稳步推进索鞍吊装、猫道施工等上部结构施工。

深中通道其他各项建设齐头并进,海底沉管隧道对接长度已达2764米,桥梁工程全部转入上部结构施工,中山大桥进入钢箱梁架设阶段,东、西人工岛建设有序开展。

(原标题《百万吨“钻石”现身伶仃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锚碇锚体完成施工》)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粤交集宣 岳路建 王云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