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学叙事的阶段性总结 “深圳文学研究文献系列”首发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2021-11-30 09:35
摘要

近日,“深圳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40年”学术会议成功举行,全国30余位文学研究学者汇聚深圳,共同研究与发掘“深圳文学”。

近日,“深圳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40年”学术会议成功举行,全国30余位文学研究学者汇聚深圳,共同研究与发掘“深圳文学”。会上,“深圳文学研究文献系列”丛书首发。

该活动由深圳市文联创研部、深圳市评论家协会、杨争光文学与影视艺术工作室主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承办。


会议现场。

系列丛书共8本,分两辑,即“深圳文学研究文献系列”第一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包括《于是便有了光——邓一光的深圳书写评论集》《在地的回响——深圳南山区六作家评论小辑》《突然显现出来的世界——薛忆沩作品评论集》《真意凝结——杨争光作品评论集》4本书;第二辑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包括《那只在风中睡觉的鸟——南翔作品评论集》《深圳地理的文学表达——吴君作品评论集》《那些与我无关的东西——盛可以作品评论集》《天空之上的另一个天空——蔡东作品评论集》4本书。

促进深圳文学“经典化”

据了解,“深圳文学研究文献系列”丛书是深职院深圳文学研究中心历时3年梳理、整合、积累深圳文艺和文学的史料和研究而编撰出版的。

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深圳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当中拥有特殊地位,在40年发展历程当中,形成了拥有独具特色的风格,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文学经验的同时,也提供了前沿性文学话题,孕育新鲜的文学形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他认为,“深圳文学研究文献系列”丛书的出版是对深圳文学自觉进行系统文献资料整理汇编,对于深圳文学作品经典化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认为,40年间,深圳文学取得了极大成就。深圳文学文献研究系列,能将一名作家在文坛上的反响集中表达出来,并总结其创作经验。“从本质上来说,这套丛书是构建深圳文化之魂,为深圳文学史的构建奠定基础。”孟繁华说道。

有学科开创之功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标志性城市,不仅提供着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与精神渊源,也孕育着最富现代性的都市文学形态。如何开展有深度的深圳文学研究?整理深圳文学重要文本?编撰深圳文学研究文献资料……成为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思考的问题。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赵东认为,判断一个学科成熟与否,史料建设的完善程度是重要标示,对史料的重视也是文学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深圳文学研究文献系列作为填补深圳文学空白之举具有学科开创之功。


赵东

活动中,杨争光表示,这套丛书的推出是深圳40年来真正系统地整理研究深圳文学的最重要的成果。作家邓一光也认为,这8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杨争光



邓一光

城市文学叙事的阶段性总结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王汝志认为,深圳文学文献有其特有的内涵和魅力,而这一切发端于经济特区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


王汝志

活动中,《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张菁特别提到,当大家在品味一部城市文学作品的时候,其实是在品味城市的人、城市的软实力。“作品呈现的是我们感受到的城市性格,恰恰是这种性格气质在城市作品里有最纤细敏锐的反映。”张菁表示。

当谈及“什么是深圳文学”“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城市”时,青年学者岳雯表示,“我们应从历史性框架去理解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理解深圳,把深圳放在动态、社会关系的体系中,从内生性的视角转向全球化的网络,用这样的视角重新凝视深圳。”


申霞艳

对此,暨南大学教授申霞艳认为,还应该将深圳文学史料电子化、视频化,推广研究成果,让更多的读者通过新媒体参与到深圳文学的建设中来。

(原标题《城市文学叙事的阶段性总结  “深圳文学研究文献系列”首发》)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