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美术馆另一种阅读之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1-11-16 08:31

11月的深圳,书香盈袖,画意盎然。阅读是最美的姿态,那么美术馆可阅读吗?答案是肯定的。去美术馆阅读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人文,也是一种惬意且充实的方式。美术馆如同港湾停靠的艺术方舟,让市民们能够吸纳知识,感受光、绿树、水与艺术的对话,也让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成为靓丽的风景。

在美术馆获取美学体验,感知人文精神

美术馆是城市的“会客厅”。在美术馆读什么,怎么读,往往有着多个面向。比如,美术馆的建筑,不少美术馆都请来国际著名建筑大师操刀设计,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深圳的当代馆就是出自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蓝天组”之手,他们对解构主义的另类表达值得深入研究。

走进美术馆,入眼便是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当观众对于艺术作品有了初步感受之后,许多观众便会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所以,在展厅里,观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展板、标签,甚至是微信导览、直播、虚拟展厅等方式,从技法、画家生平、创作故事等方面对艺术作品进行尽量全面的解读,帮助观众最大限度地了解作品。

不仅如此,美术馆邀请艺术家举办讲座、导览、示范、艺术面对面等活动,加深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举办各种规模的学术性论坛和座谈,提升与深化公众对于艺术的基本认知。前不久,第十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以线上和线下方式,邀请当今活跃的艺术理论家和学者发表见解,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曾表示,我们现在强调互动性,让艺术被大家讨论、参与、欣赏,逐渐地融入大众。“我们期待艺术不是高深莫测的一种东西,而应该是民众从心里去认同它、接受它。”

业内人士指出,城市精神沉淀在当地的建筑、人文故事、美术馆与博物馆等等细节中。市民深入这些细节,体验曾经的城市记忆,感受现在的城市脉搏,畅想未来。

美术馆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艺术映照时代精神。当我们走进美术馆,除了看到经由历史沉淀而成的大师作品之外,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阅读时代与城市。

深圳城市是如何变迁的,如何以画笔展示其蓬勃的生机?在罗湖美术馆展出的“深圳画家画深圳”已连续举办了十七届。十七年来,通过画家眼睛与手中的画笔记录特区40年的沧海桑田的变迁,心灵与美的发现,用墨彩描绘出新时代深圳的“春天的故事”。

深圳艺术家们一直强调个性表达时代特征,全方位呈现深圳艺术发展的学术高度和创新力度,通过挖掘新题材、探索新技法、融合多种形式,在表达角度和语言风格上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关注本土、颂扬本土”成为我们阅读城市文化的关键词。

“美术馆机构应该是一个精神家园,主体一定是艺术”,业内人士许先生告诉记者,随着深圳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越来越多,给市民提供了很多阅读城市和时代的艺术视角。“这些艺术作品也是深圳文化突飞猛进的闪亮缩影。”

“移动美术馆”让艺术无处不在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对于美术馆的定义已经从一座建筑扩张到一座山、一片森林,甚至是一座岛屿。对美的阅读与理解不再囿于固定的美术馆里。日常生活是艺术,生活才是活生生的美术馆。

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移动美术馆”出现在城市的创意园、社区,学校与街道。举例来说,“馆校合作”“馆区合作”是美术馆与学校双方合作,共同针对特定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一项公教活动。这种方式打破美术馆“坐等观众上门”的形式,主动贴近社会受众人群,使得美术馆成为学生、学校、家庭等社会公众提供社会艺术教育的平台。

深圳的各大美术馆在这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前不久,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我向大师学绘画”系列公共教育活动迎来第三届活动,在人流量大的商场,85幅精心创作的作品吸引着市民的目光,展现着鹏城少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据关山月美术馆推广教育部的刘女士介绍,自2017年起,深圳世纪汇购物中心携手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市天健小学共同策划“我向大师学绘画”。希望充分利用美术馆丰富和优质的艺术资源,引领市民尤其是少年儿童走进美术馆,通过临摹大师作品、现场导览等多种活动让观众感受名家名作的艺术魅力。

华侨城创意园也给市民带来一个“移动美术馆”,园区内展出的“2021 OCT-LOFT 公共艺术展——打开的窗户”,以艺术为纽带,与观众互动。艺术家们巧妙地将园区的日常元素融入自己的公共艺术作品中,以“在地”“集群”和“色彩”三个线索,串联起创意园中轴线上的公共艺术景观,为观众打开一扇“艺术之窗”。

艺术家薛峰也是展览的参展作者之一。在他看来,这次公共艺术展在策划之初就考虑从公众的视角切入,用展览和观众进行更亲切的对话。观众漫步其中,真善美的艺术之光可以照见观众的心田,也能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福田区公共文化进商圈的活动之一,备受关注的“青年语际——深圳青年美术家邀请展”日前巡展到了位于中心书城的深圳艺廊,向市民展示青年美术家的蓬勃向上的创作力,让书香与画意相逢。

当我们带着全新视角理解“移动美术馆”时,就想起艺术家宋冬所说的那句话:“当不再对某一个特定的词联想到某一个固定的含义的时候,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原标题《泡美术馆另一种阅读之道》)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冻结)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