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脉在禅城这片1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生根。根已深扎,叶已繁茂,文化之树结什么果?怎么结?这是禅城高质量发展必答的一道题。
11月11日,在禅城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这道必答题的解题思路:聚焦兴文脉、塑品牌,全面实施“最佛山”行动。
打造岭南文脉轴线擦亮城市文化原点
作为岭南文脉的发源地之一,千年光阴积淀下来文化资源是禅城最宝贵的财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禅城将规划建设“岭南非遗天地”,加强陶艺、剪纸、粤剧、功夫、醒狮、中医药等岭南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推动非遗要素创新发展。
市民游客在祖庙观看醒狮表演。 /佛山日报记者王韬量摄
“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只具备展示宣传作用,但非遗更多的作用应该是推动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区人大代表邓伟杰表示,在新时代下,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发挥“+”的优势,与新时代中的新兴元素相结合,在创新自身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建筑是岭南文化活的灵魂,在禅城1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历史文化建筑散落各地,共同撑起禅城的文化脊梁。报告指出,今后五年,禅城区将加快梁园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步伐,推动梁园、南风古灶等精品历史文化街区与岭南文化地标串珠成链。同时全面提升祖庙、塔坡、琼花会馆、国公古庙等场馆吸引力,打造“一主多支”的岭南文脉轴线。此外,禅城还将以莲升片区改造为重点,创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模式,焕发古镇新活力。
先有塔坡,后有佛山。塔坡片区这块佛山初地承载着千年的城市记忆,加强塔坡片区的综合开发利用,对留下城市历史记忆尤为重要。报告指出,下一步,塔坡片区的开发利用要整合特色文化元素,挖掘历史故事,拓展体验场景,打造标识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文化原点。此外,铁军公园、陈铁军故居、罗登贤事迹展等红色记忆和佛山乐园片区的童年记忆也将被延续和唤醒。
推动多元融合信息技术赋能文旅
走进岭南天地,文化创意、历史建筑、热门商业在这里携手并进,互相成就。这间湾区知名的“城市会客厅”,已然成为禅城区文旅融合的“样板间”。如何将这份成功的经验推而广之,建设起文商旅融合的产业高地?
报告同样指明了方向,今后五年,禅城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文商旅消费新业态,推动更多文化产业项目落户禅城。“我希望未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禅城的景点、酒店、文创等行业的同行能集合起来,携手打造出一个只属于禅城的旅游品牌,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佛山,知道禅城。”区人大代表谢慧玲说。
“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这简短的几个字也透露出禅城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心。未来五年,禅城将加快建设世界陶艺文化之都。区人大代表林伟表示,打造陶艺品牌,让陶瓷成为佛山的城市印象名片,需要政府、陶艺家和企业合力,加强宣传,同时要善于借力,“禅城可借助全国陶瓷艺术创新大赛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平台,扩大影响力”。
在信息技术为文旅产业发展拓出新思路的当下,禅城还将推进建设数字视听科技园、影视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示范区,做精特色品牌线路,打造一批文旅标杆项目。此外,禅城还将提升老字号品牌影响力,培育一批网红餐饮名店,建设岭南天地等六大美食集聚区,推动更多文化元素为产业发展增添亮色。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王韬量
文/佛山日报记者王韬量、曾雪莹、冯栋、周文琪
(原标题《聚焦禅城两会 | “最佛山”,千年古镇如何兴文脉、塑品牌?》)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