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 | 激活新核心引擎 推动高质量发展 超大型城市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新路的“深圳探索”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艾衍慧
2021-10-14 09:3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前海合作区扩容后将有更大的空间、权限和未来。 何龙 摄

奋斗百年路,南海之滨的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中国奇迹的代表作,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光辉杰作。

启航新征程,乘风破浪的深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赶考路上,砥砺初心向复兴,牢记嘱托建好“人民的城市”。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要讲话精神,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将保持放眼世界的雄心、服务大局的恒心、改革攻坚的决心、精雕细琢的匠心,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前瞻擘画的“双区”建设宏伟蓝图精彩演绎好,为建设“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和美宜居幸福家园”、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国土空间支撑,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

宝安滨海文化公园的超级摩天轮,已成为深圳国际化城市新地标之一。何龙 摄

强链条

空间配置科学精准高效

今年4月,深圳召开市第七次党代会,对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的新时代历史使命作出全面部署,与时俱进完善深圳市委“1+10+10”工作安排。深圳还提出,着力在服务国家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等四个方面先行示范,推动建立“20大产业集群+7大未来产业”现代产业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举措。

作为空间保障部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照深圳提出的“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到2035年经济总量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等目标任务,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强工业”的空间规划统筹,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尖兵。

保障高质量发展,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国土空间供给、产业布局优化、产城融合改革试点等多方面,构筑全域创新空间格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从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到坪山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光明电源基地、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最新开工,更多的资源要素在这片热土涌流,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强工业”的空间策略,重点抓好“五个准”,即:产业准,瞄准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准,空间配置科学精准高效;形态准,建设满足未来产业形态的建筑;成本准,降低地价等各类要素成本;政策准,空间政策协同高效、精准施策。

如今,深圳依托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等,优化构建定位清晰、链条完整、资源聚集的“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即1个综合性创新核心区、7大创新集中承载区和多个特色产业创新集聚区,高标准实施国土空间提质增效行动,稳中求进推出优质产业项目用地、全球招商大会签约总部用项目用地等,确保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落地开工。

优布局

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新格局

经过40年高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科学优化结构布局,努力为“双区”建设的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大空间载体。

面向未来,《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将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延续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新格局,激活片区发展新引擎。

其中,新安、西乡、民治、龙华、坂田、布吉、吉华、南湾纳入都市核心区范围,成为集中体现深圳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功能的中央智力区、活力区;打造12个城市功能中心、培育12个城市功能节点,支撑“双区”建设所需的现代服务业、实体经济发展,承担片区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

金秋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重磅发布,南海之滨的蛇口半岛到会展新城、海洋新城,“大幅扩容”叠加“深度合作”,赋予120.56平方公里新前海合作区更大的空间、更大的权限和更大的未来。

区域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规划进一步发挥“一核一带一区”核心主引擎作用,加快深圳都市圈、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强化广深双城联动,推进前海合作区示范引领。尤其是深化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通过大湾区产业链的协同,实现产业空间外拓,加快构建错位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以推动世界级湾区再次嬗变的力量,为探索区域合作竖立新旗帜、开启新实践。

增总量

全力保障优质产业空间配置

产业是深圳的立市之本,对落实好国家的“六稳”“六保”具有重大意义。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努力增加未来产业空间供给总量的同时,依靠空间资源要素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深圳的国土空间供给坚持新增和存量的“双轮驱动”。其中,新增用地主要保障大片区、大面积的重大产业项目,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尽快投产。存量方面,加快推进大面积产业用地整备、旧工业区连片升级改造,实施“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打造行动;依托现有产业空间和结构布局,聚焦核心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存量产业空间和业态双“升级”。坚持地上地下“双向拓展”,划定密度分区,鼓励地下空间复合利用,建设功能多样的城市综合体,推动交通枢纽及周边地区TOD模式的综合立体开发。

按照规划,深圳将大幅增加产业建筑总量。预计到2035年,工业建筑面积将增长1.42亿平方米,由现在的2.54亿平方米增加到3.96亿平方米,增幅约56%,对符合深圳发展导向的全产业链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加快实现空间等项目、规划等项目、指标等项目,打造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一流产业集群。

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

新增、存量用地“双轮驱动”,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落”

大片区土地整备统筹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强化政府主导,坚持大备大用,密切局区协作,掀起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的新一轮高潮。

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2017年至今,深圳已累计整备规模产业用地约32.4平方公里,有力保障了光明科学城等重点片区建设,高效落实了鹏城实验室、立讯精密等大批科研、产业项目,创新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兑现了“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落”的承诺。

强化规划引领,高标准实施空间再造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在推进大片区土地整备过程中,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充分发挥规划对片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实施时序的战略把控作用,全周期指导土地整备、项目引进、用地出让和开发建设,系统构建了一套“高水平规划牵引大片区整备、高品质空间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再造新模式。

在光明科学城,局区联手,主动把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机遇,在系统识别片区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口、产业等需求的基础上,高水平编制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以实施为导向,精准定位、科学布局,塑造了疏密有致的空间结构、活力创新的产业格局和城田交融的城市意象。美好空间蓝图激发了片区整备动力,近年来光明科学城建设气势如虹,累计整备土地8.6平方公里,落地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公共配套,片区发展能级实现整体跃升。

推广这一模式,深圳正在高效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坪山高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北区等全市十多个重点片区的规划建设,多中心引擎发力,为深圳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2020年,深圳GDP达2.77万亿元,居亚洲城市第五位。

创新“整备+”,政策红利释放空间潜力

政策创新是破解难题的法宝。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持续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系统集成了包括土地整备、城市更新、违建查处、综合整治、工业提容等多元手段的“政策工具箱”,以好用、管用、够用的政策助力基层破难题、求实效。各区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工具箱”,打出了多套“组合拳”,推动一批重点整备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

宝安区创新推进燕罗“整街统筹”,面对体量大、权属杂等难题,组合运用整备、更新、旧工业区改造、违建查处等手段,对12平方公里的低效用地分类施策、整体盘活。

福田区为激活香蜜湖片区,创新采取“土地整备+城市更新+查违拆违”组合手段,一揽子解决了多年难以解决的复杂历史遗留问题,保障了“城市新客厅”建设。

光明区面对中心区整备范围大、涉及群众广、任务紧迫等难题,综合运用“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城市更新+综合整治+查违清拆”的政策联动,一年内整备、清拆、入库土地达2.25平方公里,为科学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障。

寻求“最大公约数”,发展走向共享共赢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各区携手搭建平台,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国企运作+社区助力+市场参与”的大片区整备实施路径,多方共同参与整备方案制定、业主搬迁动员、留用地开发建设等,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南山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以20万平方米的百旺信工业园为试点,通过政府主导、国资介入,在与百旺股份合作公司充分协调与联动的基础上,由区属国企大沙河建投公司实际控制和管理园区,全面梳理土地确权事宜,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一举攻克了长达15年之久的历史难题。

龙华区在梅观创新产业走廊土地整备项目中,引入国企深圳市龙华人才安居有限公司,以利益统筹方式核算留用地及补偿金,聘请市场咨询机构,参与留用地开发建设、补偿安置及收益分成制定环节,通过政府与股份公司“算大账”、国企与小业主“算小账”、政府与国企“算总账”的方式,实现多方共赢。

鼓励基层首创,跑出大片区整备“加速度”

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找准整备实施中拆迁谈判、项目审批等关键瓶颈,在审批上简化环节、并联审批、批量办理,最大限度提高审批效率;在拆迁谈判上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创新激励机制,推动空间整备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坪山区探索整备奖励递减机制,按签约时间先后顺序,以递减原则给予权利人不同等级奖励,推动项目98.7%的建筑物按照奖励节点顺利完成签约。

南山区创新设置“组织实施奖”,有效调动了村集体的积极性,让群众说服群众、让群众带动群众,让难事变成“家门口的事”,最终实现了“零强拆”“零不可预见费”。

龙华区在土地整备项目上坚决不搞“一拆了之”“拆完了事”,工作组成员带着业主找房子、谈房租、帮搬迁,帮助20余家企业解决搬迁和环评等后续问题,面对在境外地区无法现场签约的业主,采用视频签约、视频公证等灵活方式,用服务的温度提高整备的速度。

党建引领,大兵团作战取得攻坚突破

让党旗飘扬在一线,大兵团作战是大片区整备的制胜一招。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携手各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体制机制优势,抽调各部门精干力量,把党支部建在工作组,创新实施多部门联动的“大兵团作战”模式,集中优势兵力打赢各个“歼灭战”。

坪山区建立了多层级指挥作战体系,实施大兵团作战“1+10”方案,抽调156名处科级干部下沉街道,会同街道近1000名干部,混编成73个协商谈判小组,包干到组、责任到栋、蹲点到户、精准到人,用3年时间整备释放了近5平方公里的高新区产业空间。

龙岗区强化“区-街道-职能部门”协调联动,连续抽调6批次300多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全脱产参与土地整备工作,极大增强了整备工作力量。

龙华区搭建“1+8+20+15”工作体系,实施“平战结合、战训结合、战备结合”的“三战融合”模式,组建党员攻坚队,开展征拆“大比武”,创造了25天全面完成谈判签约的土地整备“深圳纪录”。 2021年6月,全市首个土地整备主题奋斗记忆馆在龙华开馆,成为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深圳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实现新一轮腾飞的奋斗见证。

“空间等项目”已成为深圳全球招商大会推介的一大亮点。 周红声 摄

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

努力当好全国自然资源系统改革示范尖兵

改革进入“深水区”“无人区”,深圳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关键抓手,努力当好全国自然资源系统改革示范尖兵。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向全国推广深圳五方面47条创新举措。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综合改革试点清单中承担了16项任务,目前4项已落地见效,5项已形成制度成果,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在形成,见效显著,通过不断创新制度供给,丰富政策工具箱,在更高起点上支撑深圳全面扩大改革开放。推广“二三产业混合用地”等改革举措,不断满足新产业、新业态对空间的多元化需求;由政府引领建设一批适应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发展需求的“产业保障房”。

当前,深圳正处于“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对更大规模、更高品质的空间需求更为迫切。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探索创新,也为全国自然资源改革先行示范。

差异化供给产业空间,实行弹性年期及租让结合的用地供应制度。其中,总部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采用“带项目”挂牌出让,鼓励联合竞买和先租后让,精准匹配需求。创新“工改工”政策,通过利益平衡手段平衡工业改造成本、降低租售价格,给“工改工”减负,破解“工改工”动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在全国率先出台“标定地价”,修订地价测算规则,依据产业项目分类,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导向修正系数;进一步降低只租不售创新型产业用房的用地成本,解决中小微企业的产业发展用房需求。

目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在谋划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清单,聚焦深圳所能、国家所需,努力在重要领域推出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措施,形成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为“十四五”各项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为高质量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原标题《激活新核心引擎 推动高质量发展 超大型城市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新路的“深圳探索”》)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冻结)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艾衍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