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城市治理 | 深圳:下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黄子芸 秦绮蔚 张燕
2021-10-14 07:47



殷殷嘱托

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发挥深圳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深圳实践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深入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各环节,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强化法治保障、智慧赋能,以绣花般功夫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安全城市。


位于宝安滨海文化公园的“湾区之光”摩天轮正式开放后,吸引大量游客体验,成为市民打卡的新“网红”。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宝安不仅有海上田园,还有摩天轮。”“光明不仅有乳鸽,还有科学城。”近年来,市民发现,深圳的发展越来越均衡了,市民更有幸福感了。

从原特区内外的“二元”结构,到特区一体化之后的全域共进,深圳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从容坚定。特别是近年来,深圳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以“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为抓手,加快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协调发展,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原关外地区”的脚步赶上了

刚刚过去的国庆期间,位于宝安中心区的滨海文化公园每天人流如织。园内的“湾区之光”摩天轮吸引大量游客排队,成为市民打卡的新“网红”。

据了解,在国庆期间,深圳公园总客流量达273万人次。单个公园中总客流量排名前三的是深圳湾公园32.6万人次,滨海文化公园19.9万人次,大梅沙海滨公园16.4万人次。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一直以来,深圳旅游格局“东强西弱”,一到节假日,市民就往东部走。滨海文化公园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格局。

市民的感受最为真切,“以前,宝安被认为是原关外地区,但近年来飞速发展,滨海文化公园、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地标都建成了,变化之快让人惊叹,逐步赶上了原关内的脚步了。”市民刘田明说。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大动脉畅通,城市发展才能更为均衡。

以坪山为例,因为交通不便,这里曾经被认为是远离市中心。南坪快速路三期全线贯通后,连接起南山、福田、龙华、龙岗和坪山,从坪山到市中心的车程缩短为40分钟,对坪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

“这是一条民生路,更是一条产业兴旺之路。”辖区居民赵民坚告诉记者。如今在坪山,一张现代化高品质路网体系正在加速构筑。坪山段地铁14号线6座车站、16号线11座车站全部封顶,坪山地铁时代迎来倒计时;深圳外环高速公路坑梓东互通主线桥顺利贯通,为实现年底竣工通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届时市民可驾车从坪山直达龙岗、宝安,享受到“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

同样在龙岗,在“东进”战略的助推下,未来5年也将下大力气提升交通发展。比如,龙岗未来将建成14号线、16号线、3号线东延、16号线南延等轨道线路,实现轨道服务街道全覆盖。

“协调发展带来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各个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越来越均衡,越来越好了,市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了。比如,以前,好医院、好学校都集中在原特区内,看个病都要去原特区内,现在,各个区域都建了不少好医院、好学校,不用跑来跑去。”宝安区城明建材公司负责人李诚明认为。

促进产业均衡发展练好“内功”

产业的均衡发展,是深圳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圳必须练好的“内功”。

根据部署,深圳各个片区都有不同的发展重心。比如,中部重点发展创新经济、知识经济、现代商贸、国际化专业服务;东部重点发展信息经济、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和滨海旅游;西部重点发展智能经济、会展经济、海洋经济;南部重点携手香港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北部重点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城,打造城市北部中心和都市田园新名片。

在深圳西部的光明,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一粒科学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近年来,深圳在光明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推动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城市能级提升,成为深圳发展势头最猛的板块之一。

“光明不仅仅有农场和乳鸽,还有科学城。”市民李坤明说。据了解,光明区目前集聚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达100个,今后5年将继续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探索以科研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在区域协调发展带动下,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在盐田,目前通过不断厚植盐田港联通全球、沙头角联结香港等核心优势,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枢纽、交通枢纽、要素资源配置枢纽,全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深圳再次审视自身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着眼未来科技、产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新趋势,构建协同发展格局,这是深圳未来发展的一个‘内驱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

携手周边城市协力前行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深圳以“双区”建设为契机,携手周边城市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在深圳西部,国庆期间,位于深圳市宝安机场南侧的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仍然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一派繁忙景象。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路线起自宝安区,向西通过东人工岛水下互通立交、海底沉管隧道等到达中山市,与在建的中开高速对接,通过海上立交与南中高速对接,实现在广州南沙登陆。未来建成后,从中山直达深圳,通行时间将由2小时缩短为30分钟,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联系将更为紧密,更好地发挥深圳的辐射引领作用。

在深圳南部,位于福田区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深圳区域内“南联”的示范性区域。一湾相融,一水相连,在这片仅约4平方公里的“小地方”,书写着港深合作的“大文章”。

记者了解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目前已经引进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等140余个优质项目,5所香港高校9个项目签约落户,全市首个关地一体政务大厅“e站通”、内地首个深港联合办公室投入使用,7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相继启用,合作区实现“一年一个样”,多个与国际创新制度相接轨的制度体系也相继形成。

“这里对于每个有志于从事高科技产业并致力于产学研相结合工作的年轻人才,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陈岩博士是位年轻的“90后”,但目前已经是合作区内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高时空分辨电镜项目组的负责人,他所带领的工程师团队都居住在福田的人才房,成为地地道道的“福田人”。他也相信,未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后,也将为合作区带来发展的红利。

携手周边城市,彼此促进将取得更好发展。“深圳大力推进‘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将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推动形成大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与其他城市和地区协力前行。”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认为。

(本文作者: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在深圳“一屏智享生活”

足不出户,可以买到漂亮的衣服、可以享用可口的美味;出门钱包里可以不放现金,不带证件,带上手机便可在城市畅行无阻;公积金查询、查税办税、看病挂号都不用再去窗口排队,手机上就能轻松办妥……作为一座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深圳正展现出越来越多的“智慧之美”。

近年来,深圳按照“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推出了“秒批”“不见面审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目前,深圳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已达100%,99.92%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94.05%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次跑。

“免证办”是打造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393项高频电子证照替代实体卡证,包括社会保障卡、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等,涉及全市5228个政务服务事项,覆盖了市民与企业日常生产生活需用到的90%以上证照,意味着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办理大部分政务服务业务,实现“一屏智享生活”。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免证办”上线以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市共通过“免证办”受理业务超过600万件,为市民群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下一步,我们希望针对市民群众生活中的各种用证不便,聚焦问题导向、实用导向,实现更多场景、更高效便捷的电子证照替代,让‘免实体卡证应用’像微信和支付宝一样,融入市民的生活。”

城市更智慧,民生更便利。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智慧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从而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

“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城市运行实时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还将持续深化数字政府改革,不断夯实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以“i深圳”为主渠道,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为抓手,推动政府治理“一网统管”,以政务流程优化再造为手段,加快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力争到2025年,将深圳打造为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鹏城自进化智能体,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的城市典范。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还将打造100个智慧应用场景,进一步增强“五跨场景(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落地推广,让市民生活更便利,借助5G、大数据、物联感知等技术手段,针对民生痛点难点,形成系统化、整体性解决方案。在交通、医疗、教育、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智慧应用场景建设,发挥深圳信息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双重优势,让市民共享数字生活、共创智慧社会。

(本文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子芸)

深圳擘画国土空间发展新蓝图

践行嘱托一年间,深圳“加快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关键一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深圳举全市之力做好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年来第四版法定总体规划,是国家规划体制改革后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纲领性文件,从目标定位、区域协同、空间格局、生态结构、民生服务、创新发展、陆海统筹、风貌文化、支撑体系、规划实施等十个方面,引领深圳面向2035年长远发展、统筹国土空间资源配置。

破解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深圳将更加注重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协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拥抱湾区、融入湾区,携手周边城市共建粤港澳一流湾区、深圳都市圈和深港“双城三圈”,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发挥核心引擎作用,谋划国家的长远发展。同时,持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新格局。

产业是立市之本,也是全面落实“六穏”“六保”的压舱石。为保障深圳“20大产业集群+7大未来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顺利实施,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作为空间治理部门,紧扣“五个准”,即产业准(瞄准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准(空间配置科学精准高效)、形态准(建设满足未来产业形态的建筑)、成本准(降低地价等各类要素成本)、政策准(空间政策协同高效、精准施策),努力推动“强工业”。

按照新版总规,深圳预计到2035年仍将大幅增加工业建筑面积,对符合发展导向的全产业链应保尽保、一定有地可落;实施好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打造行动,着力调结构、优布局,以“空间等项目”支撑深圳高质量发展。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圳的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打造民生“七有”幸福标杆。

按照“增总量、优布局、调结构、提品质”的空间策略,新版总规强调构建更高品质的居住空间、更有温度的公共服务、更为友好的社区生活圈、更加丰富的开敞空间。

深圳在国内率先转向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复合利用为主的存量空间优化发展的同时,将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向教育、医疗、居住、生态等民生公配用地倾斜。创新制度供给,让“推广二三产业混合用地”“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等一系列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成效,群众得实惠,全国作示范。

预计到2035年,深圳将新增各类住房200万套以上,公共住房比例不低于新增住房总套数的60%;构建高质量教育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兼具深圳特色和国际化水平的标志性文体设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和全国重要医疗中心,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公园城市”和“会呼吸的城市”,建成公园 1500个以上。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点线面”推进诉源治理

去年以来全市法院新收案件5年来首次下降

在“黄田多元调处诉服站”,居民家门口就能便捷解决纠纷;在商事主体众多的蔡屋围,首个 “无讼商圈”建设正如火如荼铺开;厂区、园区多的龙华在富士康厂区内开展“无讼厂区”建设……为推动人民群众矛盾纠纷公正、便捷、高效解决,深圳切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实现矛盾纠纷社会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非诉和诉讼作为化解矛盾的两大手段,都是推动矛盾纠纷纳入法治化轨道解决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近年来,深圳法院不断加大诉源治理力度,“点线面”全力推进,降低群众纠纷化解成本。去年以来,全市法院共诉前化解纠纷9万件,新收案件实现5年来首次下降,其中一审民商事案件下降12.2%。

今年6月,某教育培训机构濒临倒闭,90多名家长集体维权,案件涉及金额130万元,家长们慕名来到梅林一站式诉讼服务和非诉解纷中心寻求帮助。该中心整合各方资源,不到两周的时间协商化解了纠纷,将矛盾消弭于无形。

这是今年3月建成的全市首家“诉源治理非诉解纷中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深圳法院推行与街道共建模式,在源头设“点”,融入基层纠纷治理末梢。目前,已在全市各区和74个街道设立“诉源治理非诉解纷中心”或联络点,在社区、商圈、厂区等建立诉讼服务站、非诉解纷工作站、司法确认室共346个,实现街道诉调对接全覆盖。

同时,深圳法院还按类划“线”,抓好矛盾纠纷专业化解。一方面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协同市司法局推动成立全国首个商事调解组织——深圳商事调解协会,50多家行业组织加入协会,以行业自律的形式统筹推动商事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另一方面,坚持类案专业调解模式,做好调解组织的专业能力培育,将类型化案件委派给专业性调解组织调解,吸纳银行、保险、高新技术、服装、证券等262家特邀调解组织、1601名特邀调解员,实行“类案类调、精准解纷”。

在“点线”结合的基础上,深圳法院继续推进矛盾纠纷往“面”上铺开,将解纷关口前移,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以宝安为例,宝安法院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1+5+N”多元解纷网络,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这个网络把法院多元解纷机制与辖区社会治理体系深度融合,为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提供联动对接的常态化平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最前端、最基层。

(本文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燕)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黄子芸 秦绮蔚 张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