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 地摊经济,呼唤城市治理新思维

读特评论员 黄青山
2020-05-29 16:06
收录于专题:聚焦2020全国两会
摘要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总理为流动商贩站台代言,地摊经济有底气了。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总理为地摊经济正名,彰显了城市治理新思维。恢复经济活力要进一步松绑,把不该管的地方放开放松,给市场主体一片活力空间。政府服务要更多地放手,在重要民生领域从管制型转向服务型,从刚性转向柔性。

面对疫情冲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

路边商贩,是一种经济业态,一种市场主体。地摊经济关乎民生就业,市场繁荣,到了该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时候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可谓意有所指,深刻触及了当下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中央文明办明确规定,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使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以网店、街边小店、路边小摊为主要业态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疫情冲击中可谓最为脆弱,受损也最为严重。

多年来以管制型思维对待地摊经济,把地摊经济与城市文明、市场秩序对立起来,采取的手段大多是驱赶、查封乃至一刀切的禁止。

然而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店,却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毛细血管”,它们创造了巨额GDP,吸纳了大量就业。它们是中国经济重要的支撑,也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生机。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统计,我国个体经营者数量在2018年末即已达到6000多万个。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各类中国小店数量约为1亿家,带动了3亿人就业。

小商小贩是商业链供应链的生态湿地,如果把湿地都消除了,经济生态也就消失了。正是敏锐意识到了小店的巨大作用,去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有针对性地发展“小店经济”,今年2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尽快让这些‘血管’畅通活络起来”。

目前广东约有60万人依靠小作坊和小摊贩就业,如果制定门槛过高管理条例,这些人就可能无法生存下去。深圳也有大量的地摊经济,从步行街到商业街,从夜市到城中村,为深圳商业消费发挥了旺丁旺市的功能。

城市治理不应把地摊经济贴标签,冷眼相对。当下要创造条件让地摊经济长出来,要放水养鱼,让小商小贩成为稳增长保饭腕的市场主体,让地摊经济成为稳消费保供应增活力的城市风景。

政府要不要管?答案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管服务,送服务,地摊经济和小商小贩有哪些困难,政府服务要跟上,帮助排忧解难。要帮助地摊经济做活做旺,让地摊经济不再在惊恐中营生。城市治理要给地摊经济划出合法空间,送上合法身份。城市管理与地摊经济一起成长,成为服务城市繁荣的好伙伴。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评论员 黄青山)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