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 坚持市场化改革,才能“稳”和“保”

读特评论员 王森
2020-05-28 22:33
收录于专题:聚焦2020全国两会
摘要

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稳”和“保”与市场化改革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李克强总理表示,宏观政策提出的“稳”和“保”是通过市场主体去支撑的,而且是围着市场主体的困难和关切去做,这本身就是市场化改革的做法。

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稳”和“保”与市场化改革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李克强总理表示,宏观政策提出的“稳”和“保”是通过市场主体去支撑的,而且是围着市场主体的困难和关切去做,这本身就是市场化改革的做法。

越是困难越要坚持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疫情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困难和问题也是改革的催化剂。我们要以纾困解难为契机,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市场化改革中梗阻。唯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内生动力,苦炼内功,我们才能克服疫情冲击,促进经济加快复苏,并为经济长远发展积蓄潜力。

留得青山在,就会赢未来。疫情对经济活动造成了负面影响,一些市场主体经营遇到了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了较大冲击。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前景仍然光明。深圳很多中小创新企业具有“轻资本”特征,拥有较强灵活性和创新力。疫情发生后,深圳迅速端出“惠企16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减负超600亿元,提振了企业信心。

活下去,更要活起来。输血只是应急之策,复苏的关键还要靠增强体质。长远来看,只有营造更优越的营商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强大的市场主体,激发更强劲的经济动能。深圳在疫情期间精准打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合拳”,很多都是平时“放管服”改革和各类惠企政策的“加强版”。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短期纾困与长期发展的关系,着力解决表面问题背后的深层症结,打掉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化危为机,开拓新局。疫情期间,一些新业态逆势增长,部分传统业态也实现了转型升级。创新,对企业发展、稳定经济的重要性再度凸显。深圳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发新动能,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

编辑 董雯静

(作者:读特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